近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东莞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也是东莞连续六次获得殊荣!在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单位名单中,东莞市文化馆赫然在列。
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以打造全国一流现代文化馆为目标,勇担全民艺术普及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坚持久久为功,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走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之路,先后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先进集体,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持续演奏着公共文化领域中丰富精神文明供给的动人乐章。
树立标杆,打造现代市域文化馆体系
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以织密网络、延伸触角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高质量发展,建成覆盖1个市文化馆总馆、33个镇街(园区)分馆、586个村(社区)支馆、51个共享文化馆、220个共享文化空间的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起合纵连横、现代高效的服务网络,推动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此外,东莞市文化馆强化数字化服务赋能,打造“文化莞家”数字服务矩阵,以数字文化馆平台、新媒体、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为载体,以广覆盖、均等化、标准化为特色,打造成全国数字文化馆服务的先进标杆。创建广东省文化馆数字服务标准化试点,“文化莞家+”数字平台被评为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其中,2024年“文化莞家”平台浏览量(PV)469.6万人次,访客数(UV)136.1万人;发布活动场次8660场,预订数13.8万个;发布培训场次1.5万场,报名人数4.3万人,群众在线签到27.7万人次。
丰富供给,打造市民终身美育学校
除打造现代市域文化馆体系,东莞市文化馆还多措并举,不断丰富文化供给,让东莞千万人口共享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一是创新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推出“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2024年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超1亿,连续举办“火柴盒音乐节”,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入选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创新打造“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结合假期节庆和传统时令,聚焦“有一种新中式生活,在东莞”,打造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创意消费于一体的生活美学空间,入选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提名案例。此外,还坚持打造东莞合唱节、举办“四季村晚”百村联动暨“文艺乡村超级联赛”展演,掀起全市群众文艺热潮,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文艺新力量。
二是大力实施全民艺术普及。2021年来,市镇共举办公益文艺培训班8,926场次,受惠人次达76.8万人次,联动社会培训机构打造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坚持分层供给、错时延时服务,针对上班族等打造市民艺术夜校,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需求,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抵达。面向特殊群体擦亮爱心文化馆品牌,联动公益机构推出星星联盟、心目影院、世界孤独症日主题活动等服务项目,2024年开展170场活动,惠及约7000人次,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一个也不能少”。
健全机制,催生群文精品力作
在催生群文精品力作方面,东莞市文化馆建立健全群文作品选拔机制,设立与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对接的东莞市群众艺术花会,每年举办一届比赛,推动一大批创作人才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对接全省年度文艺作品评选创作赛事,常态化开展年度文艺作品评选活动,每年征集评选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100多件。
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创作培训、沙龙、高研班,以及采风、观摩、作品研讨等系列活动;实施“青年艺术家圆梦行动”,先后扶持100多名青年艺术人才举办展演、展览近100场,成功推出太阳之子、AU组合人声等多个艺术团队。
多措并举之下,催生了系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鲜明地域特色、浓郁生活气息的群文精品力作。据统计,东莞作品近10年获省级群文创作奖项共266个,其中金奖97个;连续五届入围群星奖决赛;原创广播剧《只要祖国需要》和歌曲《中国就是中国》获2023年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近剧离梦工厂”项目制作出品的原创话剧《马儿歌的春天》入选2022年全省基层舞台艺术精品扶持计划项目;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2024年首演反响热烈,2025年到江苏、浙江等地开展国内巡演,以文艺精品传播莞邑人文精神,讲好岭南文化的美好故事。
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传承焕新发展
在推动非遗传承焕新发展方面,东莞市文化馆坚持健全制度,颁布全国地级市首部综合性非遗保护法规《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于2024年12月1日施行。着力编制《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争创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完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逐步构建市镇两级名录保护体系,系统培育10项国家级、54项省级以上、191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培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人,省级以上传承人25人,市级以上传承人134人,市级传承群体4个。
此外,打造非遗系列品牌活动。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0年来推动各级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学校近400所、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超500场次、受益师生超150万人次。首创“非遗墟市”活动,并于2019年升级为“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搭建了粤港澳地区非遗项目展销交流的线上线下平台,2024年起联动“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创新打造沉浸式的文旅消费体验新场景。聚焦提炼东莞龙舟、客侨文化、莞香文化、腊味等非遗元素,联动25个镇街资源,统筹打造“江湖山海”非遗系列活动,激发非遗经济潜力赋能“百千万工程”。
合纵连横,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
在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方面,东莞市文化馆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东莞)采购会,大力推动区域文化交流合作。吸引国内文旅单位和头部文旅企业、文化组织、文艺团队等社会力量,创新“线上推广、线下展示”的供给方式,线下精选参会商展陈,线上推出“元宇宙”“文化云采”等展示专区,集中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行业的新成就、新业态、新活力,共有2019家文旅体企业参与线上线下展示,达成意向合作累计金额1.6亿元。
2024年首次举办“全国文化主理人大会”,以及32场文化主理人创想会,凝聚多元供给新力军,入选2024年全国群文品牌创新案例。坚持优质社会力量的孵化培育,联动社会力量举办共享、优享、畅享、乐享等主题文化年活动,挖掘、优选、培训依托优质主体,精准对接高层次人才、产业工人、青少年、城市长者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打造文化社群,广泛提升文化活动的服务力与影响力。
以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为新起点,东莞市文化馆将以打造全国一流现代文化馆为目标,以文化力量赋能东莞高质量发展,为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记者 章倩倩
图片来自东莞市文化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