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淹水变敢装修、店租翻倍、产品远销海外!看大埔茶阳的“百千万”活力

南方日报 南方+  2025-08-06 08:43

焕然一新的美丽示范主街让群众刘阿姨直呼“舒心”;火爆的欧美订单令企业家朱仁杰信心十足;坚固的防洪堤为老街村民带来久违的安心……自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以来,千年古邑茶阳镇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蝶变。

航拍茶阳镇圩镇。

航拍茶阳镇圩镇。

随着圩镇客厅、示范主街等“七个一”项目落地,古韵与新颜交融,困扰居民的雨季积水和交通拥堵逐步改变;从车间赶制的圣诞布偶畅销海外,到“小田”变“大田”的烟稻轮种,工农并举点燃了产业振兴引擎;而投资6.07亿元建成的防洪长堤,更将昔日的“水患区”化作夜市飘香的休闲带,商户们从“怕淹水”到“敢装修”,发展的底气前所未有。

从文脉赓续到产业勃兴,从民生提质到治理增效,茶阳镇用一份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干答卷”,生动诠释着“百千万工程”在基层的澎湃活力与丰硕成果。

古邑换新颜

千年文脉与宜居底色交相辉映

从高速出口驶向茶阳镇,入口处一座花环龙造型的建筑格外醒目,其上镌刻的“千年古邑 毓秀茶阳”八个大字,与古色古香的圩镇入口通道交相辉映,热情迎接着前来探访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八方游客。

从高速出口驶向茶阳镇,入口处一座花环龙造型的建筑格外醒目。

从高速出口驶向茶阳镇,入口处一座花环龙造型的建筑格外醒目。

沿着进城大道前行,不远处,改造一新的圩镇客厅成为解码茶阳魅力的第一窗口。作为茶阳镇“百千万工程”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项目之一,圩镇客厅连接着茶阳的过去与现在。从父子进士牌坊的科举佳话,到粤东最大骑楼群的商贸记忆;从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革命足迹,到如今省际交界镇的振兴蓝图……随着工作人员的展陈介绍,古镇千年文脉跃然眼前。

自入选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以来,茶阳镇持续发力,不断优化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其作为县域中心镇和省际交界镇的承载能力与服务品质。居民的切身感受是最好的印证。“以前最怕雨季积水,现在改造后排水通畅,路面干净整洁,两旁绿化看着也舒心。”住在东升路旁的刘阿姨指着风貌统一的沿街店铺高兴地说,这条经过幼儿园、小学的主干道,经过美丽示范主街整体提升后,有效缓解了令家长头疼的上下学交通拥堵问题。

美丽示范主街风貌显著提升,为村民创造了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美丽示范主街风貌显著提升,为村民创造了更加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主街改造只是茶阳美丽圩镇建设的一隅。站在“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落实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项目上,茶阳镇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完成1公里美丽示范主街整体提升、3公里美丽河道休闲设施完善及农贸市场更新,规范273间沿街店铺风貌;聚焦省际交界村,美化16.6公里235国道沿线设施,完成52栋农房风貌提升;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开展“六乱”专项整治,修缮改造历史文化名街范围内建筑外立面,将邹鲁故居“椿森第”、茶阳粤东最大骑楼群等人文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实现联动开发保护,镇村整体风貌大幅提升。

茶阳文化广场增设了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足球场等。

茶阳文化广场增设了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足球场等。

城镇品质的提升不仅在于“面子”,更在于惠及民生的“里子”。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茶阳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自来水供应更稳定、主干道路面更平整、公共停车场布局更合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置更高效、乡村绿化更优美、农贸市场、综合商超功能更完善……点点滴滴的改进,让群众的日常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产业添动能

多元业态激活发展引擎

发展产业是“百千万工程”的核心引擎。走进茶阳镇,从赶制欧美圣诞订单的繁忙车间,到冬季绿意盎然的菜心基地,再到盘活土地兴起的特色种养,处处涌动着产业振兴的活力。

在茶阳工业园区内,去年培育成功的“四上”企业——梅州市杰宇工艺有限公司的厂房里一派繁忙景象。缝纫机“哒哒哒”响个不停,工人们手脚麻利地裁剪布料、填充棉花、组装部件,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圣诞布偶逐渐成形。

企业厂房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裁剪布料、填充棉花、组装部件,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圣诞布偶逐渐成形。

企业厂房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裁剪布料、填充棉花、组装部件,一只只憨态可掬的圣诞布偶逐渐成形。

厂房一角,色彩斑斓的成品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忙着将最后一批货品装进纸箱,整整15个货柜即将启航,远渡重洋奔赴欧美市场,赶在圣诞树下亮相。

“政府非常支持我们企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朱仁杰指着忙碌的厂房,声音里透着干劲,“资金周转困难时,税务部门让我们申请缓交增值税,缓解了经营压力。这样的环境,让我们敢投入、敢发展!”订单量的持续攀升让朱仁杰信心满满,企业正筹划着扩大厂房,今年销售额预计将突破3000万元。

视线转向田野,土地整治正唤醒沉睡的潜力。在安乐村、乌石村连片整治后的土地上,大型农机驶过,“小田变大田”的格局已然成形。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在这里集约了近千亩耕地,实施高效的“烟稻轮种”。

在帮扶单位的协助下,曾经困扰茶阳农民的“老大难”问题——冬季闲置的田地正变成增收的“聚宝盆”。在“烟稻轮种”基础上,探索“一地多产、一田多收”模式,在冬季农闲时期发展连州菜心标准化养殖,每亩地年产值效益提升超35%。

曾经的“冬闲田”痛点被创新的“订单农业”巧妙化解:企业包销并提供技术,农户安心种植管理。菜心亩产约3000斤,净利润近2000元,让“冬闲田”变“冬忙田”,这种合作破解了“产销困局”,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的种植收入更有保障。

盘活资源,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另一边的长兴村,新开发的“广地龙养殖示范基地”悄然运作,这种特色养殖在“产业村长”的带动下,正与村里的柚子园、鹰嘴桃林形成互动,特色产业链条日益清晰。

产业兴镇的号角,在茶阳吹得正劲。数据显示,2024年,3个新引进的招商项目在此扎根,约11.6亿元的计划投资为小镇注入了澎湃后劲。更令人振奋的是,三年间,5家新晋“四上”企业在这里破土而出,不断夯实着茶阳镇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力。

■一线实践

茶阳防洪堤今年5月投入使用

从“怕淹水”到“敢装修”的民生之变

夜幕降临,茶阳镇汀江畔的防洪堤上渐次亮起路灯。散步的村民缓缓踱步,沿街的小摊支起了招牌,手打柠檬茶的香气混着晚风飘散,跳广场舞的音乐声里,藏着古镇居民久违的安心。这条宛如绿色长龙的防洪堤,在今年5月投入使用后,正悄然改变着这座千年古镇的命运。

大埔县茶阳防洪堤。

大埔县茶阳防洪堤。

茶阳镇,位于汀江、漳溪河、小靖河三江汇合口,作为广东省3个“不设防”城镇之一,该镇长期饱受三江汇流的水患之苦。

“以前这里可是全镇最快被淹、最低洼的地方。”茶阳镇综合事务中心主任唐国扬指尖划过万川路一面老墙,历年洪水刻下的斑驳印记,无声诉说着截然不同的过往。

“以前一年能水浸十次,发完大水,村民轮流感冒。淤泥糊满街巷,三天三夜都洗不干净。”从小在茶阳长大的饶先生回忆道,“那时候老街居民家里一楼只敢摆简陋桌椅,电器全往二楼搬。”

水患不仅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更困住了古镇发展的脚步。“很多做生意的商户都往外头迁。”住在万川路附近的村民无奈道,老街商铺因频繁遭淹“不值钱也没人要”,只有少数手工艺者因租金低廉在此停留。

转机始于2020年。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工程的茶阳镇防洪工程投入建设,6.07亿元资金化作绵延的生态堤坝:汀江干流堤围如青灰色巨龙盘卧,漳溪河右岸新堤与小靖河分洪工程贯通成网,将防洪标准一举提升。

防洪堤的建成,带来肉眼可见的生机。“今年全镇店铺装修多了起来!”饶先生兴奋地比划着。曾经因惧怕水淹,一楼商铺、住户无人敢精装修,如今瓷砖、空调、灯饰纷纷进驻,“大家敢投入了,一层真正活起来了。”他还发觉,沉寂多年的老街铺面租金开始回暖。

堤顶路的贯通更盘活了交通与夜市。一位镇干部掏出手机展示夜间照片:灯光勾勒的堤岸成为休闲长廊,沿岸的小摊陆续开张,“夜间经济火起来了,这在过去不敢想。”

目前,大埔县、茶阳镇正加快推进项目验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我们要确保防洪工程在汛期发挥‘铜墙铁壁’作用。”唐国扬说,从征地到建成,全镇上下盼了多年的防洪梦终于实现。

站在防洪堤上远眺,汀江碧波缓缓流淌,防洪堤锁住了肆虐的江水,也解锁了茶阳被水患禁锢的生机。当装修声替代了防汛警报,当奶茶摊的暖光取代了灾后淤泥的污浊,这座千年古镇在坚实的堤岸护卫下,正重拾“万川通衢”的从容气度。长堤之上,灯火蜿蜒如龙,照亮的不仅是平静的江面,更是一个小镇挣脱水患后,踏实而鲜活的明天。

■基层治理样本

古村村“三资”整治盘活集体经济

8间集体店铺租金翻倍,实现规范增值

在近期深入开展的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监管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中,茶阳镇以古村村8间集体店铺租赁整改为突破口,通过梅州市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规范化管理,年租金总额从8760元提升至17400元,实现了翻倍增长,成为全镇首个由本村农户竞拍成功的典型案例。

据介绍,古村村拥有8间沿街店铺,是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然而,清查发现,这些店铺在原有租赁合同到期后,长期未续签书面合同,仅维持口头租赁关系。尽管租金能按时收取,但这种非正式方式带来了租金标准不合理、租期不明、权责不清等严重隐患,制约了资产的规范管理和价值提升。

经分析,问题根源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村集体合同管理意识薄弱,未能及时续签合同;二是内部监督机制缺失,对租赁执行和租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同时镇级监管也不够到位;三是部分村干部和租户法律意识淡薄,对口头租赁的法律风险认识不足。

针对发现的问题,茶阳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指导古村村迅速行动。村“两委”在驻村律师的专业审核下,依法终止了原有的8份口头租赁协议。随后,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程序,综合考虑店铺自身条件和地理位置,重新商定了合理的租金标准和租期(统一为10年)。最关键的一步,是将这8间店铺的信息通过梅州市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公开发布,面向社会公开招租。

整改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长期租用店铺的本村村民的抵触情绪,古村村“两委”干部联合镇“三资”办工作人员、驻村干部,多次上门耐心沟通解释,宣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详细介绍产权交易平台的操作流程和公开竞拍的公平性。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最终成功化解了阻力。

整改成效显著,8间店铺全部通过梅州市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成功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8000多元。

古村村店铺的成功规范租赁,不仅有效堵塞了“三资”管理漏洞,提升了集体经济收入,更增强了村民对集体资产管理的信任与支持。此案例的成功实践,有力推动了茶阳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向规范化、法治化、科学化迈进,也为梅州市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的深入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对激活农村集体资产潜能、助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采写 马吉池

摄影 何森垚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庄静

编辑 马吉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