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市公证处精准普法润民心,法治服务护航发展新征程​​

作者 申红洲 2025-07-31 12:54

7月31日,南方+记者从开平市公证处获悉,2025年上半年,开平市公证处以“八五”普法规划为指引,紧扣“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公证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核心要求,将普法宣传与公证服务深度融合,组建“公证宣讲团”“流动服务队”,深入乡镇、商圈、社区、园区开展普法活动,覆盖群众超125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250份,解答法律咨询80余件,推动公证法律知识从“纸上条文”转化为群众“身边保障”,为法治开平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开平市开展普法活动。 受访者 供图

开平市开展普法活动。 受访者 供图

分众施策:靶向破解群众“法治需求”

面对不同群体对公证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开平市公证处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场景化+分众化”模式打造普法“定制套餐”,让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在乡镇招聘会现场,公证服务紧扣“企业用工”与“家庭传承”两大高频需求:面对求职者和企业代表,公证人员以“老人立遗嘱如何兼顾情感与法律效力”“客户欠款后如何快速固定证据”为切入点,现场演示“微信聊天记录保全”“电子邮件存证”等操作流程,用直观方式诠释公证“防患于未然”的核心价值。

在商圈与社区,“生活场景化”普法让公证更“接地气”。大润发商场的“法治小课堂”中,公证人员搬来道具商品,模拟“买到假冒产品如何快速维权”场景;“三下乡”活动现场,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宅基地继承”,公证人员用方言讲述“邻村张大爷因未立遗嘱引发家庭矛盾”的真实案例,将“遗嘱效力”法律知识融入家常话。而在“民法典宣传月公证普法夜市”,苍江全民健身广场的篮球架下、健身步道旁,公证人员支起“法治小摊”,以“遗嘱公证怎么收费?”“赠与房产没公证有效吗?”等趣味问答板为引,通过“有奖竞答”普及法律知识。72岁的王伯现场提问:“我和老伴想把房子留给孙女,但怕儿子有意见,公证能帮忙吗?”公证人员结合《民法典》继承编详细解答,并指引办理流程,让群众在互动中理解公证的“温情与实效”。

开平市公证处以“场景化+分众化”模式打造普法“定制套餐”。 受访者 供图

开平市公证处以“场景化+分众化”模式打造普法“定制套餐”。 受访者 供图

这些“定制化”普法活动,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公证不是“打官司才用”的“麻烦事”,而是日常生活的“守护伞”。李奶奶感慨:“原来了解清楚公证流程,能少好多麻烦!”

护航发展: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开平市公证处始终将普法与服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既做“普法宣传员”,更当“发展护航员”,以法治之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在产业园区,“企业合规”是普法重点。翠山湖工业园的“全市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活动”中,公证人员走进厂房,围绕“设备操作事故证据保全”“合同履约过程存证”等企业关切,现场讲解“事前预防—事中固定—事后救济”的全流程公证服务:“研发新产品担心被抄袭?我们可以对设计图、研发日志进行保全;签合同前担心对方违约?微信、邮件沟通记录都能公证固定。”针对园区企业普遍关注的“知识产权保护”,公证人员结合本地某卫浴企业通过“网页证据保全公证”成功维权的案例,用“身边事”讲透“法律理”,帮助企业筑牢创新“防护网”。

开平市公证处的普法足迹串起了基层法治的“毛细血管”。 受访者 供图

开平市公证处的普法足迹串起了基层法治的“毛细血管”。 受访者 供图

从乡镇招聘会到商圈夜市,从企业车间到社区广场,开平市公证处的普法足迹串起了基层法治的“毛细血管”。正如公证处负责人所说:“普法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让群众明白‘公证能为我做什么’。”下一步,开平市公证处将继续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用“身边案例”讲透“法律道理”,让公证普法更“接地气”“冒热气”,为法治开平建设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余琼珠

编辑 李衡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