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变“驱蚊站”!南海交通部门种下万株红脚艾护健康

作者 陈雪婷 2025-07-30 12:53

7月30日,记者获悉,为防控基孔肯雅热,南海区交通部门迅速行动,将桥下空间整治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专项攻坚行动。通过在桥涵下规模化种植红脚艾、驱蚊草等具有天然驱蚊功效的植物,配合环境综合治理,为防控蚊媒传染病筑起生态屏障。

南海区交通部门将桥下空间整治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专项攻坚行动。

南海区交通部门将桥下空间整治与疫情防控相结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爱国卫生专项攻坚行动。

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减少蚊虫孳生。南海区交通部门在疫情防控巡查中发现,部分城区附近桥下空间由于采光不足、易积水等特点,成为蚊虫滋生重灾区。针对这一情况,南海交通部门提出“生态防蚊”,将桥下空间改造为天然“驱蚊站”,在大冲跨线桥、雅瑶立交和联滘跨线桥三个试点桥下空间开展首期红脚艾种植工作,目前已完成栽种红脚艾约10000株,种植面积达1800平方米。后续将根据试点成效,逐步在全区其他桥下空间推广红脚艾种植。

种植现场。

种植现场。

7月29日下午3点许,在联滘跨线桥下,由南海区交通运输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已经开始忙碌。工作人员分工协作,清理场地、搬运红脚艾苗、种植作业有序进行。

红脚艾的叶片含有挥发性物质,能够散发特殊气味,干扰蚊子的嗅觉感知从而减少蚊虫靠近,且其对人体无害,是理想的生态防蚊植物,在岭南地区民间应用历史悠久。

红脚艾。

红脚艾。

红脚艾与南海区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红脚艾是岭南特产,又被称为“鲍姑艾”,早在东晋的时期已被用于灸治疾病。《南海县志》记载,东晋著名女医家鲍姑在南海行医期间,就曾广泛使用红脚艾为百姓治疗疟疾等疾病,这位葛洪之妻留下的艾灸疗法,至今仍在南海民间流传。如今,南海也正以热敏灸医疗技术为牵引,进一步挖掘艾草背后的产业潜能。

工作人员分工协作,种植红脚艾苗。

工作人员分工协作,种植红脚艾苗。

除桥下空间整治行动外,南海区交通部门还实施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持续督促交通项目工地、道路及相关养护工区、道路货运、驾培企业办公场所、停车场等场所有序开展清理积水、垃圾和防蚊灭蚊等相关工作。截至7月28日,累计出动检查269次,出动检查692人次,检查318家企业(工地、站场、码头),发现并清除积水459处,清理卫生死角、蚊媒孽生地717处,开展防疫宣传688次,组织防疫培训780人,督促对346个交通运输行业人员密集场所消杀工作落实。

种植现场。

种植现场。

“此次行动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疫情,更是为了建立长效防控机制,提升交通系统卫生治理水平。”南海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海交通部门将统筹做好全区交通运输领域疫情防控工作,做好公共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的孳生地清理和灭蚊防蚊措施,为防控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构筑坚实的屏障。

采写:南方+记者 陈雪婷

通讯员:梁翠珊

通讯员供图


编辑 黄逸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