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落到灰暗的墙壁,让城市的风景线显得暗淡无光,新港西路231号大院的街坊们渴望着人居环境地全面提升。通过走访居民、协商共议、现场调研,一场老旧小区微改造拉开序幕……
历经一年的启动改造后,如今,231大院披上“新衣”,曾经剥落的墙皮刷成了明媚的明黄色,在蓝天下格外亮丽。老街坊们直呼:“以前黄泥皮脱落后房子渗水,小区里也没有小孩子活动的空间。如今舒服、整洁太多了,空间非常宽敞。”
新增小区儿童乐园 受访者 供图
新增小区儿童乐园 受访者 供图
补齐功能短板,精准回应民意
新港西路231大院微改造项目占地面积4228.6平方米,建筑面积12925平方米,涉及163户居民,此次改造涵盖6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6层住宅楼,共14个梯口。
改造前,该区域存在建筑外立面剥落、防盗网及遮阳棚老旧破损、楼道及公共空间设施损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亟须通过微改造以提升居住环境。
小区改造前,由街道办事处牵头,统筹协调各参建单位、居民代表等组建临时管理小组,明确各方工作分工,共同推进改造工作,充分倾听居民诉求和建议,力求改造效果给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质的飞跃,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微改造项目主要包括建筑本体与小区公共区域的改造,涵盖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三大改造内容。具体涉及建筑外立面整饰、屋面防水修复、防盗网及遮阳棚整治、楼道修缮粉刷、楼梯踏步及扶手修复、消防设施增设、楼道三线规整、空调冷凝水管及雨水管增设、化粪池清疏等。
同时,施工人员对小区围墙、公共三线、排水管网、照明及监控设施、道路、非机动车棚等进行维护,拆除违法构筑物,并增设休息长椅、休息亭、健身器械等公共设施,提升小区入口及绿化水平。
小区入口改造 受访者 供图
小区入口改造 受访者 供图
规划引领,片区联动。大院微改造在整体风格上形成了片区联动,优化风貌内涵。遵循场地特性,采用米黄色作为整体基调,搭配蓝白色调,与邻近的南海水产研究所文化相呼应,丰富场地色彩。同时,对场地功能进行整合规划,弥补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及休息座椅、休息亭、健身设施等功能设施,完善片区功能模块。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遵循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优先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解决外立面严重剥落、排水管网混乱、空调冷凝水管缺失、雨水管老化、道路拥堵、围墙破损、公共照明缺失等基础设施问题,确保居民生活安全便捷。
通过改造新增公共照明28个,增加微型消防站1个,更换消防设施(灭火器)152个,给水管改造200米,加装楼道扶手450米,地下排水管改造2600米,改造儿童活动场地116平方米,围墙改造811平方米,屋面防水隔热改造1560平方米,拆除违建2200平方米,地面透水砖铺砖2580平方米。
外墙改造前后对比 受访者 供图
外墙改造前后对比 受访者 供图
增设公共空间,重建邻里人情
小区微改造增加了健身设施、休息坐凳、无障碍通道等适老化设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减少通行障碍,激发老年人外出参与社交活动;同时增加儿童娱乐设施,满足儿童活动需求,通过地面图案增加场地趣味性,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关注儿童身心成长。
通过细节设计,确保老年人和儿童在公共环境中安全舒适地活动。通过增加适老化扶手,贴防滑面砖、设施圆角化处理、地面使用安全环保材料等细节设计,使小区居民能够在公共环境中更加安全、舒适和便利地活动,也再次拉近了街坊们的距离,让家长里短的人情味温暖社区。
此外,小区的在地文化内涵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微改造通过挖掘场地文化提取文化元素,在构筑物、景观小品中加以体现。提取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蓝白色彩和渔元素,在景观小品及地面上进行展示,丰富了小区文化内涵。
景观小品提取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蓝白色彩和渔元素 受访者 供图
景观小品提取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蓝白色彩和渔元素 受访者 供图
微改造发动居民共建共治,构建沟通协调机制,通过居民协调会议、座谈会、现场调研、走访、问卷调查、方案公示征集意见等多元化形式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及建议,调动居民积极性。
在改造过程中,协调化解矛盾,确保改造实施方案更加贴近民生,契合民生需求,最大化增加微改造给居民带来的获得感。针对无物业小区,街道协调有担当的居民代表组建临时管理小区,助力微改造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各项协调事务。
微改造项目范围内的三线整治、自来水一户一水表及二次供水等内容需其他相关单位同步进行改造。项目组按照改造内容及计划,提前联系相关单位,提前筹划,同步推行,避免场地反复开挖,保护微改造成果。
在微改造工作组的积极协调下,原本无人管理的大江冲19、21号现已成立自主管理小组,有利于小区管理工作和邻里和谐,不仅环境风貌得到了大幅提升,小区的管理水平也明显改善。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祝健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