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油9000多斤,甜柿8000斤,生态大米5800斤,总共三十多万的订单,签了!”近日,在信宜市平塘镇厚垌村委会,一阵欢呼声打破山乡宁静。这张“沉甸甸”的订单,让开张仅9个多月的强村公司总营收突破110万元大关。
藏在信宜大山深处的厚垌村,是个“相当普通”的小山村: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集体账户常年趴着零星余额。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村庄,却在短短大半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新增110万元的逆袭。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调研摸底
唤醒大山的“沉睡资本”
2024年10月,来自珠海市珠光集团,且拥有高级会计师背景的朱斌被正式任命为信宜厚垌村驻村第一书记时,他面对的是一个典型的“发展洼地”。村集体账户空空如也,优质农产品卖不出价钱。但他带来的不是资金,而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朱斌(中)和厚垌村干部们一起下乡走访。受访者供图
此前3个月,他和一同来自珠海驻镇帮扶工作队的队友们已跑遍了平塘镇所有村社。以市场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土地,发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益智、八角、蜂蜜、黑榄、三华李……经过专业测算,若能有效整合,这些农产品的理论市场价值超千万元。
巨大的潜力与薄弱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问题的核心在于:资源分散在各家各户,缺乏规模、没有品牌,更缺少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甚至卖不出去。
朱斌迅速找准了发力点——成立一个属于村集体的市场化平台,搭建桥梁,把分散的农产品整合起来,对接上广阔的外部市场。

厚垌村成立强村公司。受访者供图
这一思路得到了厚垌村委班子的一致认同,并迅速成立了强村公司:信宜市农韵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它的核心使命非常明确:服务农户、整合资源。通过公司化、市场化的运作,为厚垌村及周边农户的优质农产品“梳妆打扮”,打通从山间地头到城市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集体收入,充实村民的“钱袋子”和村集体的“账本”。
垫资创业
优质优价撬开湾区市场
平台搭好了,戏该怎么唱?厚垌村走了一条无比扎实的道路。
公司成立,但账户空空如也。农产品收购,面对的是千家万户的村民,“他们的钱不能等,必须现款现结”。钱从哪来?等拨款,项目可能早就黄了。

朱斌与厚垌村村民交谈。图片来源:信宜发布
“我们先垫!”朱斌率先站了出来。在他的带动下,厚垌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春华垫了2万多元,其他村“两委”干部也纷纷响应,你一万我五千,很快就凑出了数万元的启动资金。
这笔“天使资金”虽不多,却至关重要。它让公司能有现款收购农户的产品,特别是优先照顾困难户,第一时间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我家还有晒好的八角!”“今年的黑榄品质好,你们收不收?”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黄豆、花生等农产品送到村委会,平静的山村也热闹了起来。每一批农产品,村干部们都亲自把关,筛选、打包、出货,严把质量关。
产品有了,品质稳了,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卖出去。这一次,朱斌和他的“娘家”——珠海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发挥了大作用。
朱斌跑遍珠海市场调研摸底,凭借高级会计师的专业能力精细核算成本,使强村公司的产品以低于珠三角市场20%-30%的价格销售。凭借“优质优价”的优势,他成功打开珠三角帮扶单位采购大门。

三华李季时,厚垌村干部在钱排镇打包发货。受访者供图
订单纷至沓来。公司坚持“订单先行”原则,先拿订单再组织货源,大幅降低风险。随着业务扩展,强村公司业务从厚垌村辐射到周边乡镇,将钱排三华李、大成甜柿、马安竹笋等特色农产品纳入销售网络,形成“立足本村、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
九个多月时间,强村公司已创下110多万元营业额,盈利十几万元,实现了从“外部帮扶”到“自我造血”的蜕变。
如今走进厚垌村委会,处处可见村干部们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强村公司建立了合理的报酬机制,每次农产品出货,参与品质管理的干部都能获得相应报酬。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品质管理费三万多元,既充实了村集体账户,也让干部的辛勤付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以前我们就是把村里日常事务管好,但现在带着大伙儿一起增收,看着村民和集体都有钱进账,更有成就感!”厚垌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才说着,脸上写满了自豪,“如今村子发展有了奔头,我们干事创业的劲头也更足了!”
撰文:李阳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