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赤坎老街,在柔和的晨光中缓缓苏醒。大通街上,蓉姐早餐店的热气氤氲了三十多年,街坊邻里依旧习惯来这里吃碗粉;隔壁新开的咖啡馆里,年轻游客正安静地品茗。不远处,头戴簪花的少女从静园的拱形门廊前走过,举着手机与百年前的琉璃花窗合影;在静园住了大半辈子的梁姨,去年搬进了新家,却总爱回来走走。“看着老街越来越旺,我打心里欢喜。”
传统与现代,在赤坎老街的肌理中和谐共生。青石板路蜿蜒伸展,串起十个曾见证无数商船往来的古码头;南洋风格的骑楼静静矗立,细腻的雕花与斑驳的墙面在低语往日的繁华。这里曾是粤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素有“千年古商埠”美誉,但也曾面临建筑衰败、基础设施滞后、人口外流的困境。
转机,源于一场以“点、线、面”推进,1.3亿元国家专项资金的系统性保育活化实践。赤坎区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原则,让这片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历史街区重新焕发生机。
“点”上出彩
老建筑复苏为文化地标
行走在赤坎老街,仿佛步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博物馆”。
经过精心修复的广州湾商会旧址,如今是“小林漫画”阅读空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沙龙场所;曾经的深宅大院静园,化身为“岁月如光”主题展览馆,以老照片娓娓道来百年变迁;染房街汇聚了湛江及广州越秀的非遗文化,成为一条活态的“非遗长廊”;光裕堂从危房摇身一变成为湛江首家生蚝主题文化馆……
“我们最早在2023年提出‘城市博物馆’概念,就是想把这些散落的历史珍珠串起来,建设成为一个引领文化、弘扬精神的平台集群。”赤坎区文旅体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投入约1.3亿元,改造了49个建筑单体,六国大酒店、森园等一批重要点位正在复苏。
修复一栋老建筑,就是唤醒一段城市记忆。赤坎区文旅投公司负责人谢国荣犹记静园修复时的场景:“我们请来省里的文物专家,拆掉一处违建后,发现了黄色的原始墙体,就依据这个色调去还原它原本的色彩。”
百年骑楼建筑光裕堂在工匠们的巧手改造下,从破败不堪的危房变身为赤坎区首家生蚝主题的特色展馆,“大鹏文创”进驻其间,创始人肖治鹏看中此处兼备经济与文化效益:“老街像条大河,我们是小鱼,水涨了,鱼才能游得欢。”
赤坎区文旅投公司通过平衡资本的形式,在老街引入非遗雷州灰塑馆和扎染等非遗空间,灰塑匠人以指尖复刻百年纹样,扎染的蓝白韵律在古厝檐下舒展,老建筑不再是被封存的标本,都化作街巷里看得见的生活风景。
“我每年都来,不停地有老建筑被活化为新展馆,但老街浓郁而温暖的生活气息始终没变。”游客田先生感叹道。
“线”上贯通
串联民生脉络
赤坎的改造,串起了两条清晰的线:一条是有形的街巷游览经线,另一条是无形的民生保障纬线。它们共同编织成一张让居民和游客都安心温暖的网。
“改造之初,有些居民觉得我们是‘打空炮’,可能响一声就没了,当时一家家走访劝导做思想工作。”谢国荣坦言。工作的突破始于实实在在的惠民成效。公司接收并修缮了上百栋公房,并对大通街、中兴街等道路进行改造,新增消防设施、铺设地下管线、安装147盏路灯,老街第一次拥有了温暖而安全的光亮。
“把路修好了,以后生意会更好,现在受点影响没关系。”居民们也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造,改造需要临时接用住户家水电,家家户户都非常配合。
人的安置更为重要,28户原危房住户迁入大众路新居,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老街坊仍为邻里。“刚听到要搬迁的消息我生了一场病,但大众路上的新家明亮宽敞,还能在街口继续经营牛杂摊,接触的年轻人多了,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曾在静园住了50年的原居民梁姨娓娓道来。
项目改造过程中少不了原居民的参与。项目组多次召开街坊座谈会,面向居民群众征求改造建议,例如将南兴街39号的后院空地改造成“文旅口袋花园”就是居民提出来的,并在此举办了首届“赤坎老街年例”。同时,新增近800个地下停车位,改造景区公厕,提升游客中心功能……基础设施的全线升级,为老街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大通街上的蓉姐早餐店见证着这些变迁。自1994年开店,蓉姐坚持至今:“以前主要做街坊生意,慢慢地,老街的年轻人都搬出去了,老人也越来越少,有段时间经营也比较困难。如今赤坎老街越来越好,游客也多了,我们不仅做街坊的生意,还多了游客的生意。”
“面”上开花
业态活水浇旺老街烟火气
古老的商埠基因,因新业态的注入而重焕活力。
2024年7月,赤坎老街商会正式成立,成为连接政府、商户与原居民的桥梁。“我们正尝试一种新模式,住户有房但缺资金和经验,商会有资源来引入专业商家改造、运营,用租金抵扣装修费,最终产权仍归居民,活化了老房子,也带来了客流。”商会秘书长叶正浩介绍道。
幸福里文化创意集市人潮涌动,游客穿梭在琳琅满目的摊位中,这里过去仅在节假日出摊,如今已成为常态化市集。“文化集市的商户招纳非常抢手,约80个摊位,一度吸引数百人报名。”谢国荣介绍道,文化集市由区文旅投公司创办,不仅带动了周边商铺,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故乡创业。伍耀华在静园对面自家老房子里经营一家咖啡店:“我自小在这里长大,后来在霞山买了房子,这栋老宅曾空置了好多年。看着赤坎老街从落魄到新生,游客越来越多,2022年,我回到老街创业。”店门口摆放着一首他写给故乡的诗,满是他对老街的深情。
2023年至今,赤坎区文旅部门在老街举办文旅活动超千场,“文旅+消费”在这里实现双向赋能,一个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的赤坎老街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手记
“市井气”焕发“年轻态”
赤坎老街,曾因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一跃成为热门打卡地。2019年初的它,还只是一片安静的老生活区,没什么游客,保留着最本真、最淳朴的市井气。
再次走进这里,时光仿佛被重新揉捏成形。电视剧取景地水井旁的马三姐海鲜捞粉,如今已在隔壁开起了分店;坚守三十多年的蓉姐早餐店,蓉姐渐渐被唤作蓉姨,餐桌前的面孔也从老街坊变成了四方客;在静园住了大半辈子的梁姨,从最初得知搬迁时大病一场,到如今在新房楼下重开牛杂档,热情地与区文旅投的人话家常;回到老街创业的伍耀华,把他写给故乡的诗摆在店口最显眼的位置,并郑重地念了两遍,像是安放一件心事。
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生动的人,或因情怀、理想、抱负、乡愁,留在老街,建设老街,一点一滴地参与它的改变与生长。老街之所以动人,不只在砖瓦之间,更在于这些真实、温暖、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
撰文/摄影:南方+记者 周梦雅
通讯员 李裕 王华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