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本土亿元企业增资扩产,为何继续选择中山

作者 杨慧荣;曾艳春 2025-08-29 06:32

“计划建设11层现代化厂房,聚焦太阳能照明智能制造,引入自动化生产线与光储实验室。”2025年8月,中山市东凤镇卓越科技大厦和东凤精工科技园相继动工,在动工现场,本土亿元企业——广东中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巧巧提出了新目标:通过增资扩产,打造一家年产值达3亿元的低碳工厂。

从这个家电重镇的亿元企业“筑新家”行动中,可以窥见中山“引资战法”。政府贴身服务搭台筑巢,投资者更加坚定增资扩产的决心,一批批本土“亿元企业”在中山不断扎深发展根基。

根据中山市工信局统计的数据,2023年以来,中山落地动工投资额亿元以上的增资扩产项目已超300个,投资总额900多亿元。

扎根中山

本土光电小厂成为行业翘楚

近日,2025年中山市首家A股上市企业——广东弘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弘景光电”)发布公告,宣布计划投资15.33亿元在火炬高新区建设研发制造总部基地项目。

萌芽于火炬高新区的弘景光电,2012年成立时,还仅是一家寂寂无名的“小厂”,聚焦精密光学成像技术研发。近年来,公司精准捕捉智能产品风口,与全球顶尖全景影像品牌影石创新(Insta360)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后者全景相机镜头的核心供应商,顺利切入新兴产业赛道,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翘楚。

弘景光电智能化生产车间。 受访者 供图

弘景光电智能化生产车间。 受访者 供图

弘景光电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的产业活力是企业决定原地增资扩产的重要原因。目前,火炬高新区正着力打造“湾区光谷”,通过打造专业特色园区载体、搭建技术交流与投融资对接平台等多元化服务方式,为企业提供从政策落地到资源匹配的全方位支撑。

深中通道通车后,弘景光电积极与深圳企业加强产业协作,向车载激光雷达镜头、AR/VR光学组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2024年,弘景光电实现营业收入超10.91亿元,较2023年增长41.24%。

弘景光电加码投资火炬高新区,是中山光电龙头企业跃迁的一个缩影,也印证了亿元企业、亿元项目对“湾区光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湾区光谷”集聚了联合光电、弘景光电、通宇通讯、舜宇光学等一批骨干企业。2024年,火炬开发区光电信息集群产值超670亿元,同比增长近15%,亿元级、十亿元级企业成为产业发展主力军,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火炬高新区科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火炬高新区正积极探索深中产业协同,吸引深圳光电企业在高新区设立生产基地或区域总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跨城流动,打造“研发在深圳、制造在火炬、市场在湾区”的协同发展模式。

强强联合

国内龙头看好“湾区药谷”

8月28日,中山市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暨火炬高新区公有资产招商推介会在火炬高新区举行,现场20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超100亿元。圣湘海济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中山市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暨火炬高新区公有资产招商推介会。 受访者供图

中山市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暨火炬高新区公有资产招商推介会。 受访者供图

2025年初,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圣湘生物”)完成对中山未名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海济生物”)100%的股权收购,将其纳入全资子公司体系,成立中山圣湘海济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圣湘海济”)。圣湘生物是IVD(“体外诊断”)行业的龙头企业,圣湘海济则在生长激素研发生产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圣湘海济的成立是一次“强强联合”,二者可在精准诊疗上凸显彼此产品的技术与研发优势,共享专家体系并完善销售服务网络,形成上下游合力发展。

圣湘生物、圣湘海济董事长戴立忠表示,强强联合之后,圣湘海济将重点打造覆盖“一老一小”及全人群的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圣湘海济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此次在火炬高新区计划购地,投资10亿元搭建国内人生长激素“防、诊、治高效一体化”平台,预计建成后年产值超7亿元。

“当前,企业现有产能未能满足生长激素市场需求、需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推动大湾区检测试剂板块布局,以完成覆盖疾病早筛、确诊、治疗全流程的闭环生态体系建设。”圣湘海济相关负责人说。

短短半年时间,企业在中山完成并购、购地等一系列大动作,其背后是对“湾区药谷”投资前景的看好。

“湾区药谷”坐拥国内首个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在这里,3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全产业配套,超540家健康医药企业、46家省级以上平台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生态矩阵。

规划先行

园区跟着项目走,培育产业集群

作为坐拥超1万家工业类主体、8500家小家电企业的小家电制造强镇,东凤镇将“亿元企业安家计划”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策略。

8月21日,东凤精工科技园动工,园区汇聚了快美特、美苏、博恩、满格、劲科5家本土亿元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目标:打造绿色低碳智能的高端小家电研发制造基地。

东凤镇将“亿元企业安家计划”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策略。 受访者供图

东凤镇将“亿元企业安家计划”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策略。 受访者供图

“这种园区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单个企业的用地需求,更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东凤镇工科商务局局长陈健行介绍,从卓越科技大厦到东凤精工科技园,两个园区项目内的入驻企业都实现了“同时规划、同时报建、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产”。

从单个项目审批提速到整体园区同步建设,从零散供地到产业集群培育,东凤镇正通过“亿元企业安家计划”,探索出一条以园区为载体、以亿元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群聚力发展的引资新战略。

东凤创新地对家门口有潜力的亿元工业企业进行分类管理,按红色、黄色、蓝色三类对企业进行划分,分级分类精准供地,推动优质土地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

东凤镇党委书记邹小龙表示,近年来,东凤镇一直推进“四个半年”计划,就是希望加快中山(东凤)万洋科技城等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定制厂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施“亿元企业安家计划”,为企业创造产权清晰、配套完善、形象鲜明、成本可控的发展平台,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样本】

火炬高新区:

“专班+并联”服务,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为保障长微科技项目顺利摘牌建设,火炬高新区超前谋划、主动作为,以最优服务护航项目加速落地,让我们倍感暖心!”广东长微半导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不久前,广东长微半导体有限公司成功竞得位于中山火炬高新区民众街道接源村的20亩工业用地,标志着长微科技半导体封测总部项目正式扎根“湾区光谷”。

长微半导体作为国内半导体封测领域的创新力量,专注于国产化替代半导体器件生产。此次布局火炬高新区,计划投资建设集先进封装测试、技术研发中心、总部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总部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4.8亿元,成为推动火炬高新区乃至全市半导体产业能级跃升的强力引擎。

优质项目引进来,更要发展好、留得住。当好企业“店小二”,火炬高新区拿出创新“三招”。

专班服务让政企“零距离”,火炬高新区组建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多部门联动的专项服务小组,在项目洽谈、选址、政策匹配等环节提供全生命周期“管家式”服务,高效响应企业需求。

流程再造为项目“提速度”,优化产业用地供给机制,并联推进规划、用地等前期工作,大幅压缩审批时限,为项目实现“拿地即出证”奠定坚实基础,让企业真切感受“火炬速度”。

精准施策提供“强保障”,火炬高新区结合“湾区光谷”产业政策体系,为项目量身定制支持方案,在人才引进、研发投入、空间保障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坚定企业投资信心。

为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火炬高新区在公有资产招商推介会上同步对公有住宅、酒店资产、土地载体等进行招商推介,并发布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为火炬高新区进一步形成产业集聚、赋能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数读】

火炬高新区近三年增资扩产亿元投资项目大数据

2023年,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共76个,投资总额304.98亿元。其中,增资扩产项目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项目12个,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项目3个。

2024年,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共169个,投资总额310.04亿元。其中,增资扩产项目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项目33个,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项目5个。

2025年截至8月8日,火炬高新区签约项目共126个。其中,增资扩产项目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的项目24个,投资额达到或超过10亿元的项目2个。

采写:南方+记者 杨慧荣 曾艳春

编辑 朱晓宇 钟政经
校对 叶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