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人寿双罚风暴背后:25人被罚,三任前董事长被追责

湾财社 2025-09-17 20:42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深圳金融监管局同步披露对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大人寿”)的行政处罚决定,两张罚单共涉及25名相关责任人,罚款总额达323.5万元,其中三任前董事长彭建军、朱加麟、梁栋均被追责,最高面临终身禁业。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人寿的业务、资产与负债已于2023年9月由海港人寿整体受让。作为接盘方,海港人寿如何吸取恒大人寿的教训,平衡业务创新与合规经营,并体现出国资控股的优势?围绕上述话题,南都·湾财社记者向海港人寿递交了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应。

双重罚单剑指恒大人寿系统性违规

9月12日,深圳金融监管局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的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股东股权及印章管理行为存在违规”。根据这份罚单,监管机构对恒大人寿给予警告并罚款41万元。对赵冬梅、刘浩、彭建军、朱加麟、梁栋、曾知、罗嵩、彭陵江等8人分别给予警告并罚款10万元;对熊秋秋给予警告并罚款1万元。

同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另一份处罚公告,指出恒大人寿相关责任人员存在更为严重的多项违规行为。主要包括保险资金运用严重不合规、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投后管理不合规,报送的报告报表存在虚假记载等问题。

事实上,恒大人寿的资金运用问题早已显现。为规避关联交易监管,恒大人寿曾与其他险企进行违规“互投”。2016年,恒大人寿就因未按照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要求开展股票投资,短期炒作相关股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而受到监管处罚。

共计25人被罚,三任前董事长均被追责

此次处罚涉及恒大人寿多任高管和管理人员,共有25人被处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梁栋、朱加麟、曾松柏、陈堃、刘国辉、汪守想、方元甫、章新蓉、莫勇光、陈里达、罗嵩、彭建军、姜劲峰、胡锋、许晓光、陈敏、赵宏涛、刘曲章、张炎、王煦等20人警告并罚款共计282.5万元。

与此同时,监管还对五名核心人员实施了禁业处罚:对梁栋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对陈堃禁止10年进入保险业,对朱加麟、曾松柏、刘国辉禁止5年进入保险业。

值得关注的是,恒大人寿三任董事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梁栋于2020年3月至2023年任恒大人寿董事长,此前有25年保险业从业经历,曾任职于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此次被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朱加麟2017年至2019年任恒大人寿董事长,任职期间该公司与中融人寿开展41.29亿元违规互投,2019年卸任后转投中融人寿,此次被处5年禁业及10万元罚款。

恒大人寿首任董事长彭建军此次也被两部门分别追责。公开资料显示,彭建军于2007年加入恒大集团,历任恒大地产副总裁、恒大酒店管理集团总经理、恒大粮油董事长、恒大人寿董事长及恒大金融副总裁等职。 

曾激进扩张,恒大人寿跌宕发展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恒大人寿前身为2006年5月成立的中新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由新加坡大东方人寿和重庆市地产集团合资组建。2015年11月,恒大地产集团(南昌)有限公司收购原股东股权,入主中新大东方人寿,持股50%,成为最大单一股东,随后将其更名为“恒大人寿”。

恒大集团入主以后,为了迅速做大规模,恒大人寿首先从保费入手,借助当时红极一时的万能险,以较高的结算利率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实现弯道超车。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恒大人寿分别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05亿元、34.7亿元、281.01亿元、323.72亿元。

随着业务的急剧增长,恒大人寿资产规模屡创新高,从2015年的201亿元飙升至2017年末的1038.43亿元,并在2018年末达到1202.32亿元,提前兑现了恒大接手之初资产规模达千亿的承诺。

然而,从2016年开始,监管就频频对恒大人寿做出处罚。2016年5月至8月,原保监会开展万能险专项检查,恒大人寿是九家被检查险企之一。同年10月,原保监会针对发现的问题向恒大人寿下发监管函,随后于12月公告称,已叫停恒大人寿互联网渠道保险业务。2016年年末保监会检查组进驻恒大人寿开展现场检查。2017年2月,原保监会在官网发布了对恒大人寿的处罚结果。依法给予该公司限制股票投资一年、两名责任人分别行业禁入五年和三年的行政处罚决定。

随着“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行业监管趋严,恒大人寿保险业务增速开始放缓,2018年恒大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为323.72亿元,同比增速仅为15.2%,远低于2017年的709.83%。与此同时,其净利润也呈现下滑趋势,2018-2020年,恒大人寿的净利润分别为17.06亿元、16.59亿元、3.32亿元。

2021年,恒大人寿受恒大集团影响,2021年第三季度后恒大人寿未再继续发布相关经营业绩。而2021年三季度披露的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恒大人寿实现保费收入349.66亿元,净亏损高达11.15亿元。不仅如此,同期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4.55%,逼近监管红线。

海港人寿全盘承接恒大人寿业务和资产

2023年9月,恒大人寿迎来命运转折点。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了同意筹建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批复和同意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开业的批复。批复称,同意海港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开业,并接受深圳银保监局的属地监督管理。

这意味着,海港人寿正式宣告成立,并全盘接手恒大人寿包括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负债,承接机构网点及人员,全面履行保险合同义务。同时,监管批准海港人寿筹建重庆、四川、陕西、湖北、湖南、河南、广东、江苏等省级分公司及80家分公司,并准予开业。

彼时,恒大人寿官方也发布公告称,海港人寿将履行以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名义签署的保险合同义务,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023年9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负责人表示,恒大人寿严重资不抵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及相关监管制度规定,监管部门已对其实施贴身监管并开展风险处置,目前公司经营稳定。

据了解,海港人寿采用“保险保障基金+国资险企+地方国有资本”的形式,由深圳市鹏联投资有限公司、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重庆市渝新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成立。其中第一大股东鹏联投资为深圳国资控股企业,出资76.5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51%。第二大股东则是保险保障基金,出资37.5亿,持股比例25%。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重庆市渝新投资有限公司及太平人寿,各自出资12亿元,每个公司持股比例均为8%。

随着海港人寿全面接手恒大人寿的业务和资产,这家曾经因激进经营而引发风险的公司终于迎来了终局。从恒大人寿到海港人寿,深圳见证了一家保险公司从激进扩张到风险处置的完整周期。

那么,作为接盘方,海港人寿在接手恒大人寿的业务后,建立了哪些具体的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机制?又是如何吸取恒大人寿的教训,平衡业务创新与合规经营,并体现出国资控股的优势?围绕上述话题,南都·湾财社记者向海港人寿递交了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尚未获得正式回应。

不过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深圳“二十条”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措施落地,区域金融生态正加速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创新活力与风险防控,如何在国资主导的市场重构中激发经营活力,将是深圳乃至全国保险业持续探索的命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罗曼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