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调解实录|噪音引发邻里纠纷,石排镇调委会成功化解

作者 何建文 2025-10-31 22:46

栏目语:

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藏着无数邻里相处的日常。基层调解,是守护这份日常的“温柔防线”。南方+东莞法治频道推出栏目《莞邑调解实录》,关注调解工作以法律为尺、以情理为桥,展现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近日,东莞市调解协会公布一起邻里纠纷调解的典型案例,调解员邀物业工程师指导隔音垫铺设,并建立月度回访机制,顺利化解邻里之间的纠纷,消除相互间的误会。

石排镇某村老式小区因居住密、楼板隔音差,邻里噪音摩擦频发。今年5月起,住户王某(化名)每天傍晚至晚间(17:00-21:00),频繁听到楼上传来孩子跑动、拖拽玩具的响声,入夜后更明显,严重影响休息。王某经物业与楼上肖某(化名)沟通,肖某夫妇工作繁忙,六岁儿子放学后居家活动。肖某称“已尽量管教孩子”,但情况未改善。8 月初,双方在阳台口角升级:王某激动表示:“再这样就用震楼装置”。肖某某认为其“过于敏感”,物业调解无果后,二人共同向石排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石排镇调委会受理后,立即指派调解员分别与双方谈话,并实地查勘(确认小区楼板厚约11厘米,无额外隔音措施,地面撞击声传导明显)。调解员采用“背对背”沟通:对肖某某,援引《民法典》第 294 条释法,明确 “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规排放噪声,即便正常生活活动,噪音超合理限度也可能侵权”,同时邀本地邻居陈阿姨从邻里和睦角度劝导,提醒其关注王某的健康需求;对王某,先理解其处境,再指出“震楼器的违规风险与不良后果”,引导其寻求根本解决方案。

待双方情绪缓和,调解员提出 “三步走” 方案:肖某家客厅铺 5 毫米隔音垫、玩具区加铺地毯(总预算 1800 元);设定 “静音时段”,避免剧烈活动;为孩子更换静音玩具。费用方面,考虑肖某家庭经济情况,王某自愿承担 30%,肖某承担 70%。

为保障落实,调解员邀物业工程师指导隔音垫铺设,并建立月度回访机制。最终双方签署协议,肖某某当场支付费用,王某某表示会关注后续降噪效果。效果。

案例点评:

本案例是基层治理中有机结合“法、理、情”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调解员在处理邻里纠纷中的务实智慧与人文关怀。

从治理方法来看,调解员敏锐洞察到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在生活习惯与实际需求方面的差异,在依法界定噪音侵权责任的同时,巧妙借助人情事理舒缓双方对立情绪,避免了机械适用法律条款可能带来的刚性冲突。

在解决方案上,“隔音改造+时段约定+费用共担”的策略兼具实用性与公平性,从而将抽象的相邻权关系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为指引,体现了“权利有边界,相处有温度”的现代治理理念。

本案不仅成功化解一桩矛盾纠纷,也为类似邻里噪音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样本,彰显了调解制度在促进基层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南方+记者 何建文

编辑 黄新花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