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纷化解率超95%!从3个关键词看汕尾“入户联心”

作者 龚春辉;陈欣欣;彭骏 2025-10-30 20:03

“多亏镇里及时调解,不然我和邻居的矛盾还得继续。”日前,看着违建围墙被拆除,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海梧村村民吴振(化名)喜上眉梢,对上门回访的网格员连声道谢。此前,网格员在开展“入户联心”工作中,了解到两户村民因房屋建设疑似占用公地产生纠纷,当即上报镇社会治理中心。经镇工作队调解,双方达成和解。

△联户人员用“大白话”讲解群众关心的惠民便民政策。受访者供图

△联户人员用“大白话”讲解群众关心的惠民便民政策。受访者供图

群众的小事有人管,急难愁盼有人解。2024年4月起,汕尾在全市范围推行“入户联心”机制,组织动员5.9万名党员干部和各方力量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用心用情做好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以高质量基层社会治理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2024年,该市信访总量较2023年同比下降30%。目前,当地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5%以上。

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10月28日至29日,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汕尾市委社会工作部邀请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组成联合调研组,聚焦汕尾“入户联心”特色品牌的实践成效,深入一线听民意、察实情、摸痛点。

南方+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入户联心”机制的背后,有三个关键词:治理、服务、发展。当地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寓治理于服务之中,把治理、服务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讲究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落实工作在一线,有效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用实际行动擦亮为民服务底色。

△“中国蚝乡”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受访者供图

△“中国蚝乡”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受访者供图

关键词1:治理

干部主动下沉 群众积极参与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一直以来,人少、事多、责重,是基层开展工作的痛点。“小马拉大车”现象导致基层工作效率不高,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致使群众满意度下滑。

如何破题?在汕尾,一场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当地以全市863个村(社区)划分的4555个网格为基础,创新设置2.5万个基础联系单元,按照“居住相邻、关系相近”原则,每5至15户村(居)民组成最小服务单元,形成“大网格—中网格—小网格—基础单元”四级治理架构。

“通过‘入户联心’,我们推动服务群众工作从村、组延伸到户,进一步缩小工作半径,实现基层服务供给和群众需求的精准对接,让治理触角直达家庭。”汕尾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郑晓红说。

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有人用是关键,各尽其用、用有所成才能“放大”基层治理效能。

△汕尾市城区善美广场。资料图

△汕尾市城区善美广场。资料图

针对部分村(社区)人手有限、治理力量不充足的情况,汕尾统筹整合基层各方力量,广泛发动村(社区)“两委”干部、网格员、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各级驻村(社区)干部及机关干部、志愿者等“10+2”类对象参与。全市共组织5.9万名联户人员,按照2人一组结对服务一个基础单元,做到“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

在“中国蚝乡”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晨洲村,划分了基础联系单元11个。晨洲村党支部书记黄智明介绍,机关挂驻单位、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等多方力量常态化走村入户,发放联心卡655张,主动与村民“交朋友”“结亲戚”,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

在郑晓红看来,“入户联心”机制的核心,就在于打破传统基层治理中“干部动嘴、群众跑腿”的单向模式,转变为干部主动下沉、群众积极参与的双向互动。

通过“10+2”类联户人员常态化走访,干部不再是坐在办公室等群众上门,而是走进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用“拉家常”的方式倾听群众心声。这种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的方式,推动当地干群关系从“单向管理”到“双向互动”,让群众感受到“干部就是亲人”,从而更愿意主动反映问题、参与治理。

△汕尾市司法局“法暖万家”志愿服务队对村民开展普法宣传。

△汕尾市司法局“法暖万家”志愿服务队对村民开展普法宣传。

关键词2:服务

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以往有事要往村里、镇里跑,现在把联心卡上的电话一打,就有党员干部上门送服务!”谈及“入户联心”,汕尾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村民老黄直竖大拇指,感谢联户人员帮他解决了自家丝苗米滞销的难题。

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凝聚群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们坚持‘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做到红白喜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家庭变故必到、矛盾纠纷必到、意外灾害必到‘五个必到’,把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形成了良好品牌效应。”郑晓红介绍,联户人员落实“每月遍访”机制,向群众亮身份、亮号码,确保群众大事小事找得到人、帮得上忙,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汕尾陆丰市党员干部化身“平安守护员”。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汕尾陆丰市党员干部化身“平安守护员”。

在汕尾市城区马宫街道长沙村,3个网格被细化为28个“联户单元”,村里设有“联心工作室”,聚焦政策宣讲、耕地保护等重点任务,定期会商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助推精准服务。

基层一线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也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最前沿。在汕尾,联户人员下沉到基层联系单元,积极发挥“前哨”作用,带动群防群治力量对风险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敏锐捕捉各类苗头性信息,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其中,海丰县设立40余个“咸茶说事点”,党员干部与群众品茶唠家常、议村务,累计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249件,收集群众诉求建议382条,295条转化为惠民举措。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劳务纠纷问题,陆丰市依托“入户联心”机制,与企业成立联合专班,深入涉劳务纠纷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开展调解工作,累计调解线上线下劳务纠纷135宗,涉及金额达694.85万元。

“今天谈基层治理,不能离开现实的问题,必须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事情用力,在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使劲。”广东乡村(社区)运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文浩说,基层治理的最终落脚点,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把服务工作做深、做精、做实,以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成效回应群众期盼,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从村民家中的“电与气”,到沿街店铺的“消防器”,都是“入户联心”护平安的重要环节。

△从村民家中的“电与气”,到沿街店铺的“消防器”,都是“入户联心”护平安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3:发展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基层治理的“牛鼻子”,将基层治理的“微积分”转化为凝聚党群合力的“大动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十四五”前四年,汕尾GDP年均增长5.8%、增速排名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全市GDP增长5.3%,增速排名全省第二;连续2年获评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考核优秀等次……

汕尾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亮表示,汕尾日益提升的城市魅力和发展活力,离不开在党建引领下对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不懈探索。“我们打造的‘民情地图’‘入户联心’等工作品牌,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也是推动汕尾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他说。

△陆丰市金厢镇开展“入户联心”活动。

△陆丰市金厢镇开展“入户联心”活动。

在拥有48姓的长沙村,榕树下的“长沙夜话”成为开放式议事平台。村民以“唠家常”方式共商村务,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决策者”。整村运营、蚝塭分红等集体事项通过民主协商达成共识,炮台景区开发、民房改造等难题在“面对面”沟通中逐一破解。

海丰县黄羌村组织联户人员进村入户,深入挖掘红色历史故事,广泛倾听村民心声,在争取上级补助资金的同时,综合运用外出乡贤集资、企业投资等形式,累计投入670万元对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发展好集体经济,人心齐是基础。”张文浩注意到,联户人员用“大白话”向群众讲清楚清产核资、土地流转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路径,引导“土专家”“田秀才”“乡村CEO”等乡土人才助力集体经济发展,形成“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党员干”的生动局面,切实办好兴村富民的群众关切事。

△陆丰市南塘镇竹坑村开展“入户联心 爱心体检进家门”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

△陆丰市南塘镇竹坑村开展“入户联心 爱心体检进家门”老年人免费体检活动。

目前,汕尾已将“入户联心”工作拓展到千行百业,深度整合乡贤与本土人才资源,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激发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可以说,基层治理体系已成为汕尾一张闪亮名片,为汕尾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崔建军表示,下一步要高质量推进“入户联心”指引编写、联户人员培训等工作,做好工作机制的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不断厚植群众工作“内功”,形成上下同心、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南方+记者 龚春辉 陈欣欣 彭骏

通讯员 岳舍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