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双雄”同闯港交所,广东Robotaxi迎来“奇点时刻”

作者 郜小平 2025-11-07 18:14

自动驾驶界的“双子星”再次上演同频共振。

11月6日,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同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其中,小马智行更是一跃为今年全球自动驾驶最大规模IPO。

这对“智驾双雄”,同年诞生、同城竞速、同闯纳斯达克,又在同一天共同登陆港交所。双方不约而同地提到,港股上市将为公司进一步推动车规量产、商业化以及海外落地提供关键资源,加速驱动自动驾驶从“技术可行”走向“运营可验证”。

这两家企业的崛起,正是广东用AI技术改造汽车行业的生动写照,沿着这个生态链深挖我们不难发现,广东已形成强大的智能驾驶产业生态,紧紧牵住下一轮产业爆发机遇的“牛鼻子”。

产业化>>>

成本下降推动规模化应用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的成长轨迹堪称“双子星”。2017年,两位硅谷工程师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广州这片热土扎根。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不仅在同一时间窗口登陆纳斯达克,还在资本化和市场化过程中长期并驾齐驱。

双方一开始都瞄准了L4级自动驾驶这一最高难度赛道,这被称为“地狱难度赛道”——在开放道路上,无人车队自如变道超车,主驾已无需安全员。

广州小马智行总经理莫璐怡感慨,自动驾驶行业竞争非常残酷,小马智行在创立时,也有不少创业公司奔着L4级无人驾驶而来,但此后大浪淘沙,不少玩家要么消失了,要么转行了,要么换到L2级辅助驾驶赛道。小马智行是为数不多坚持做无人驾驶并活到现在的企业。

从运营实绩来看,两家企业都已经迈过了实验场景,走向规模应用。

目前,小马智行Robotaxi车队规模已突破720辆,至2026年,小马将推动千台规模的第七代Robotaxi车队在一线城市落地运营。

文远的L4级别自动驾驶车队规模超过1500辆,其中Robotaxi超过700辆。

自动驾驶正迎来“奇点时刻”。小马智行第七代自动驾驶套件总成本较上代下降70%,这为自动驾驶规模化量产和运营落地扫清关键障碍。

为了让算法能在车规级芯片上跑起来,小马智行在算法提升上做了诸多优化,实现模型的极致优化,体验不下降,但成本大幅下降。

再比如,激光雷达如同自动驾驶的“触觉”和“视觉”,但由于价格高昂,其主要搭载的车型多在20万元以上。就在4年前,激光雷达的价格普遍还是5000元一颗。但为小马智行提供激光雷达的速腾聚创,已经将价格锁定到1000元以内。

随着成本的急剧下降,更多玩家也涌入进来。11月5日的小鹏科技日上,小鹏汽车宣布将在2026年正式推出三款Robotaxi车型,同时将启动Robotaxi试运营。

随着汽车产业加速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无疑是其中的“战略高地”,更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日渐成熟的自动驾驶产业链条,为转型突围中的广东汽车制造带来了新的“曙光”,也为广东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协同化>>>

“生态雨林”Robotaxi提供养分

在自动驾驶生态构建上,广东实践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向下扎根,离不开广东在应用场景、政策护航等方面提供强大推动力。


小马智行的无人车队接驳用车

小马智行的无人车队接驳用车

这里有最前沿的应用场景。

全运会期间,仅在广州全市,就有超过300辆自动驾驶车辆(装备)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环卫清扫等服务。市民将可在BRT线路“偶遇”L4级自动驾驶巴士,或者在打车时坐上“火种传递同款”自动驾驶车辆。

这里有最具前瞻性的政策。

在产业发展前期阶段,“测试运营”对智能驾驶产业的发展尤为关键。

如深圳在全国率先展开智能网联汽车的立法工作,而广州是全国最早实现无人车上路测试的城市,还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Robotaxi测试车队。

这里有最完备的生态链条。

目前,滴滴、百度、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车企已经在大湾区争先布局,以龙头企业主导带动全面发展的态势呈现,加速形成更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依托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体系,比亚迪可带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加速智驾普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如是说。

智驾生态不止于地面。

玩家们直接“捅破天花板”,又孵化了智驾新生物eVTOL——“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去”是振翅高飞的汽车。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科技日上就透露,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全球订单目前已达7000单,并有望创造载人飞行器年销量世界纪录。该款飞行汽车设计目标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

前不久,广州亿航智能发布新一代长航程电动垂直起降(eVTOL)航空器VT35,巡航速度超过200公里/小时,未来,跨城空中出行有望像坐公交一样便捷。

这也表明,智能网联产业链竞争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的复合竞争,而这正是大湾区产业协同的优势。

广东不仅有以比亚迪、小鹏汽车、广汽集团为代表的整车制造与智能驾驶量产巨头,还有以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元戎启行,华为、卓驭以及为代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生力军,更有专注行业空中自动驾驶的亿航智能、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等细分领域的龙头,它们共同推动了智能辅助驾驶规模化、普及化。

从芯片算力到感知系统,从算法优化到场景应用,广东辅助智能驾驶“十大金刚”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形成了“算法层—硬件层—整车层—场景层”的完整生态。

“1+1>2”效应正在大湾区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的35个集群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广深佛惠莞中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榜上有名。在产业集群的“生态雨林”之下,Robotaxi有了厚实的“养分”。

全球化>>>

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输出”转变

出海,成为双方公司不约而同提到的关键词。

根据招股书,文远知行是全球唯一旗下产品获得中国、阿联酋、新加坡、法国、沙特、比利时、美国七国自动驾驶牌照的科技公司,与Uber在中东共同运营着中美以外最大的商业化Robotaxi车队。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部署数万台Robotaxi。

小马智行也不遑多让,积极推进全球化布局,目前已在韩国、卢森堡、阿联酋等6个国家开展自动驾驶测试。

南方+ 郑慧梓 拍摄

南方+ 郑慧梓 拍摄

就在2025年5月6日同一天,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先后宣布与移动出行公司优步Uber扩大合作,将Robotaxi瞄准全球。

如今,在Robotaxi玩家中,又多了一个新玩家。11月5日,高德地图联合小鹏汽车宣布达成全球生态合作,小鹏Robotaxi车队将全量接入高德出行聚合平台,共建国内规模最大的L4级自动驾驶运营网络。

中国领先的Robotaxi服务,将进一步推向世界,“中国方案”正驶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态势让大湾区的智能化技术向全球输出能力的底气。

2025上海车展期间,小马智行全球首发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携手丰田、北汽、广汽三家车企联合打造的三款Robotaxi首次集体亮相,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量产。

此前,大众汽车宣布,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50亿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股权,双方将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

根据小鹏汽车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一季度营收达到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毛利率则达到15.6%,创下新高。在技术授权收入部分,小鹏汽车获得了一笔来自大众的14.4亿元“技术授权费”。

事实上,跨国车企在中国经历了30多年顺风顺水发展之后,面对电动化、智能化的深度变革,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跟上节拍,方法之一,就是与中国企业合作。此举既能帮助企业补齐技术方面的短板,也可以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份额。

这一系列的合作模式,折射出一个新的趋势,中国汽车市场正从“技术输入者”到“技术输出者”转变。

与中国传统汽车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步不同,广东新能源、自动驾驶等车企,一开始就是全球眼光与全球布局。

比如,小鹏汽车已经形成了全球化布局,公司研发总部位于广州,在中国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及美国硅谷和圣地亚哥设立研发中心。小马智行公司最初于2016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目前也在硅谷、广州、北京、上海设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中心。此外还有诸多全球运营的自动驾驶企业,包括文远知行、一清创新等。

科技为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加速出海,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的有力见证,也将为全球出行变革带来更多可能。这也表明,大湾区走到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已不能再走模仿创新、跟随式创新的道路,必须要有引领性的创新,形成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

南方+记者  郜小平

编辑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