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画派和海派有何异同?这场名家讲堂从多学科视野详解

南方+  2025-11-02 20:27

11月2日下午,作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特别活动,由上海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联合推出的中华艺术大家说“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三讲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11月2日下午,“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三讲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11月2日下午,“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第三讲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本次讲座以“同源异流:岭南画派与海派现代性路径的同源与分野”为主题,广东美术馆原馆长、知名学者罗一平担任主讲并作同名主题演讲,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和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绘画专业教授李磊作为对谈嘉宾。

在讲座一开始,罗一平开宗明义,指出“同源”即岭南画派和海派均根植于中国文人画传统,在近代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探索“中西融合”课题,二者起点都在于如何调和传统笔墨与西方视觉经验。“异流”则是指,由于内在驱动力的不同,两个流派在现代性的实践路径上产生了根本性的分野。岭南画派是以使命驱动的“为人生而艺术”,自上而下地以艺术改造社会;海派则是以市场孕育的“为生活而艺术”,自下而上地在市民文化中完成传统的现代转化。

罗一平进而指出,岭南画派的现代性路径可归纳为“规划型现代性”,海派的现代性路径则可总结为“生成型现代性”。展开来说,前者是自觉的、有计划的现代化实践,常由意识形态或社会使命驱动,艺术被视为社会改造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工具。后者是自发的演化的路径,由市场机制和市民社会的需求孕育而成,艺术在商业与日常文化的互动中自然生长,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形态。

“规划型”与“生成型”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为分析两派现代性路径的同源和分野,罗一平从多学科视野去分析,内容涵盖社会学与政治学、艺术学、语言学、文化地理学等领域。罗一平认为,二者是现代性的一体两面,而非相互排斥的选项。岭南画派的优势在于文化使命感、战略规划能力与话语建构能力,海派则长于市场应变、日常生活连接,在全球体系中也十分灵活。

“面向未来,二者须超越一十世纪的路径依赖,岭南画派需在宏大叙事中注入个体与地域的声音,海派则应继续发挥其‘市民美学’的活力,在全球或与数字化的新语境中,探索‘中国性’的当代形态。”罗一平在讲座结尾这样总结。

在座谈中,金江波表示,将海派的现代性路径概括为为“生成型”十分巧妙。他还表示,未来,在科技的驱动下艺术如何产生新的变革、延伸艺术自身的生命,乃至打破艺术家身份的边界等方面,广东与上海还会有更多联系。李磊则指出,此次“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广东送给上海人民的一份大礼,观众可以按照时代发展去看岭南画派的作品。他还就海派和岭南画派的使命与担当展开讲解。

南方+记者 张晋 朱红鲜

编辑 胡冰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