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能治病!数字疗法让游戏不止于“游戏”

作者 叶丹 2025-07-07 16:43

“轻度认知障碍,意思就是患者的认知功能已经下降了,但是还没有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的能力。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我们就定义为痴呆了。”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一科主治医师厉含之介绍,“轻度认知障碍”作为“痴呆”的“征兆”,如今公众对其认知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大概也就是在几年之前,国际国内对于这方面的治疗都是一片悲观的态度。但是这几年开始有一些新药,陆续获得了我们国家药监局的批准,开始应用到病人身上,只是这些药物也只能够延缓病人的症状进展,并不能说是完全的逆转或者是恢复。”

令传统医疗行业暂时“无解”的问题,如今在科技领域找到了“新药”。日前记者从腾讯方面了解到,其推出的“腾讯脑力锻炼”认知功能训练软件已获批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这不仅意味着这款游戏已经通过了必要的临床试验和安全性评估,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安全要求,同时也让游戏展现出了不止于“游戏”的广阔空间。

“游戏”成为医生眼中的福音

“买菜时算不明白账,教外孙做作业时读不进去题目……”64岁的郝大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脑袋没有以前转得那么快了,很多事都做不好了。老伴刘阿姨也有同感,今年62岁的她爱和自己生闷气:怎么盛出来菜了,才发觉没放盐?虽然老两口心里隐约感觉不对,但是“没什么的,无所谓,岁数大了,别人也是一样”的想法,让他们觉得人到老年好像都这样。

“目前我们国家的老年化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就诊,治疗都是非常不及时的,大概有五分之一老百姓认为:认知功能障碍不需要治疗,认为可能就是一个正常的老化过程,大概有一半的病人到医院就诊的时候已经是中重度的了,没有使用药物治疗。还有一部分人是比较抗拒的。所以综合来看的话,我国的老年性认知功能障碍,一是花费高,二是就诊不及时,三是存在依从性差的问题,总的来说,对比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老年性的认知功能障碍,问题比较突出。”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康复一科主治医师陈予东看来,认知功能障碍越早去干预效果越好,到疾病的后期中晚期以后就很难再去逆转或者改善。据介绍,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很高,一项数据显示,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干预,超过38%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会在5年内发展为中重度和严重认知障碍。加上“是药三分毒”的传统理念影响下,“轻度认知障碍”状况下愿意接受药物治疗的人群更是少之又少。

“通过邻居介绍我们就去报名过去参加做个认知能力检测,让我们手机下载个像游戏一样的软件,然后过一段时间就到医院去复查一次,再过几天过一段时间复查一次。”刘阿姨表示,她和郝大叔一直按软件里的做菜玩法在“玩游戏”:“一个礼拜7天,总共才让我们‘玩’3到5次,一次‘玩’30—45分钟,还不让每天‘玩’。”

据记者了解到,刘阿姨口中的这款“游戏”,就是“腾讯脑力锻炼”认知功能训练软件——它包含4个板块的玩法内容:厨艺大赛(类似烹饪游戏,通过多食物同时制作和识别顾客表情等方式,训练分配性注意、情绪识别等能力)、收纳大师(通过记忆收纳、同类归纳和颜色分类等训练,加强线索回忆、长期记忆及计划等能力)、诗词大会(古诗词相关的训练,增强用户的瞬时记忆、表达性语言以及感受性语言等能力)以及音乐大赛(通过类似音游的音乐节奏、听音辨乐器等训练,提升知觉运动、抑制控制及工作记忆等能力)。

据介绍,作为腾讯首款数字疗法软件,其采用游戏化认知训练方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该软件将进入临床应用,在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该软件开展游戏化认知训练,以非药物手段改善认知功能。

郝大叔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厨艺大赛”,一共有接近150关,难度逐渐升高,从简单地打一个鸡蛋、摊一张煎饼,到后面增加材料,做一款复杂的食物,配菜放置的先后顺序也要考虑,考验反应,也需要些记忆。起初他手忙脚乱,很不适应,后来逐渐上手,已经玩到了超过100关。而刘阿姨更擅长的是“诗词大会”:水墨画的背景伴随着朗读的声音,让她觉得舒适和熟悉。起初很容易,《唐诗三百首》里,“鹅,鹅,鹅”之类的基础诗句,做一些填空。后来出现了许多新学的、之前不知道或者已经完全被遗忘了的诗句,对着提示词,她在“游戏”里找到了遗失的记忆和久违的快乐。

“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这个软件是重点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这一类的患者人群进行认知训练。如果出现了轻度的记忆力或者计算力逻辑推理能力的下降,但是对于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又没有造成严重影响的这一类的病人来到医院就诊的话,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一款训练软件,因为我们大多数是不建议在这个阶段用药的。”在陈予东医生看来,能够有这样一款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人群进行训练延缓(认知障碍病情)进展的软件,是广大老百姓的一个福音。

游戏为数字疗法开辟新路径

资料显示,早在2022年,一款名叫“快乐视界星球”的游戏获得了国家2类医疗器械证,成为国内游戏产业数字疗法第一证。据悉,这款游戏是一套斜弱视训练治疗系统,此前在临床上,斜弱视儿童主要依靠串珠、刺点、灯光刺激等手段进行治疗,通常需要持续3-6个月的重复训练。由于训练过程枯燥,很多孩子很难坚持完全疗程,影响了治疗效果,而通过游戏的方式,则让疗效大大的提升。也让通过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的“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 DTx)在国内崭露头角。

在2025年1月,“中国数字疗法第一股”脑动极光成功登陆港股,该公司的核心产品「脑功能信息管理平台软件系统」是中国首款获得监管批准的认知障碍数字疗法产品。虽然站在“数字疗法”的风口上,但据财报显示,脑动极光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亏损高达6.98亿元、5.02亿元,可见“数字疗法”前景虽美,对于“活得好好”的游戏企业而言,要通过“功能游戏”来推动“数字疗法”的发展,除了对产业的布局外,还需要更大的企业责任感来推动。

此前,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发布的《关于征集数字疗法医疗器械研究参与单位及相关产品信息的通知》就显示,国家药监局成立了数字疗法研究工作组,拟对数字疗法相关产品的应用开展调研,并逐步出台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推进产品研发、检验、临床评价和技术审评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我觉得游戏本身来讲这个形式是非常好的。”中山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库逸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认为,游戏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通过游戏产品来实现“数字疗法”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我们一直讲‘游戏不止于游戏’,而是超级数字场景,它具备很多跨界融合的可能,我们很早就关注到了国内外的相关案例,都证明了游戏在医疗领域能有效发挥其技术价值,游戏化干预方式也经过科学有效论证。”在腾讯游戏社会价值探索中心生态合作负责人蒋区看来,认知障碍、认知训练问题是长期工程,无法通过一款产品、一个项目来解决,需要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腾讯游戏社会价值探索中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也是持续性的。“中心先后推出了《巴甫洛夫很忙》《6栋301房》《腾讯脑力锻炼》等产品,SSV也推出过《银发脑动力》这样的筛查小程序,这几款产品也形成了‘科普-筛查-干预’的完整链条,为认知障碍提供了 新的解决方案。”

“目前来说,在整个科研领域,我们还是处于一个从追跑到并跑的过程当中。”在库逸轩看来,中国在游戏领域虽然在全球处于领先,但是在通过游戏探索“数字疗法”上,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觉得未来可能需要做的还是细分领域,一定是针对某一类特定的人群,其次在设计当中,要有一些科学性的和针对特定的群体,要科学性地去做设计,让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更加科学的结论,未来包括游戏设计、应用方面可以值得关注的。”库逸轩表示,目前国内在通过游戏实现“数字疗法”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大规模的试验和能够获得真正的证据和支撑研究工作方面还是比较缺乏。“我呼吁未来还是要更多地去尝试、探索和验证这些游戏,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严肃游戏和真正有效果的、拿证的游戏出现,推动产业更加蓬勃的发展。”

“我一直坚持每天做。最后停了治疗以后(项目结束),觉得脑袋要比以前灵活多了。”郝大叔表示,现在他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意识地让自己多思考、多想事情。如今,郝大叔重新拾起了教外孙写作业的任务,刘阿姨也重新喜欢上做菜,还有背诗。

南方+记者 叶丹

编辑 刘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