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深圳闭幕。香港义工大使梁国成特意赶往深圳前海欢乐剧场观看闭幕式。他上次参与全运会,还是在28年前——1997年10月,八运会在上海举办,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首次组团参加全运会。那时的梁国成,正是香港篮球队成员之一。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闭幕式现场。
这一晚,同样内心感慨万千的,还有来自澳门的拖车司机崔庆华。在结束了本届全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的竞逐之后,他已返回澳门。当晚,他通过手机观看了闭幕式的盛况,绚烂的舞台让他仿佛又回到12年前出征十二运会时的高光时刻。
当“燃烧”的圣火在海天之间奏响的优美旋律中缓缓熄灭,广东东湖棋院院长容一思回想起十五运会开幕式上终生难忘的一幕——他的伯父、77岁的“中国球王”容志行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水舞台上,高举火炬,踏“浪”前行。当时,坐在看台上的容一思,禁不住热泪盈眶。
他们的人生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又在大湾区协同办赛的宏大叙事中交织在一起。
他们的故事诠释着粤港澳三地体育人不变的初心,也是大湾区从“硬联通”“软联通”走向“心联通”的生动缩影。
故事1
从香港篮球队员到义工大使
从香港篮球队员到义工大使
11月12日,十五运会香港赛区启德体育园证件办理点,从清晨开始便是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安保人员……人们在入口处排起队伍,等待领取入场证件。一位身形挺拔、眼神温和的中年人站在一旁耐心引导,笑容沉稳而真诚。
他是梁国成,十五运会香港义工队伍中的一员。“十五运会是香港首次参与承办国家级的综合性运动会,意义非凡。”言谈间,梁国成的语气里满是归属感与自豪感。

梁国成在工作中。
他第一时间递交了义工申请材料,凭借退役运动员的资历顺利通过面试,后来更被委任为面试官及义工大使。
“我从16岁参加香港男篮青年组比赛,一直打到成年组。”在梁国成的记忆里,那是一段交织着汗水与梦想的峥嵘岁月。那时,他的世界里写满了“竞争”“输赢”与“自我超越”。
33岁时,梁国成结束职业运动员生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今,身为义工的他,心态已完全不同。“志愿工作没有胜负之分,核心是‘补位’,是团结一心,做好服务。”
梁国成至今仍记得,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他作为青年大使,与当地志愿者结下深厚友谊。2001年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期间,他在比赛中受伤,现场志愿者及时、专业的帮助,再一次让他感受到:“大型赛会志愿者是传递温度与友谊的桥梁。”
不仅如此,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十五运会,让他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他清晰地意识到,在义工身份之外,自己还扮演着“旅游大使”“文化使者”的角色。“我们代表着国家形象,也展示着香港面貌,是参与者了解盛事、感受湾区氛围的一扇窗口。”

梁国成在工作中。
在赛事筹备阶段,他主动走进香港多所中小学,向学生们宣讲全运会与义工工作的意义,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梁国成喜欢用一个比喻来诠释义工的价值:“全运会是运动员实现梦想的璀璨舞台,而义工就是支撑这舞台的一颗颗‘螺丝钉’,虽然看似渺小,却缺一不可。”

梁国成在工作中。
他本人正是这样一颗凝聚了运动员坚韧、教育者耐心与组织者智慧的“螺丝钉”。他说:“非常荣幸能和义工们一起,成就全运会盛事。祝愿大湾区的未来更加精彩!”
故事2
澳门拖车司机再圆“全运梦”
11月8日下午,珠海天气晴朗,情侣路上海风轻拂。崔庆华俯身弓背,奋力踩下最后一圈踏板。5小时17分12秒!在103名参加十五运会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决赛的选手中,他位列第59名。
已经43岁的他对结果很是释然:“能够重回赛场,我就已经赢了。”

顺利完赛后的崔庆华。
崔庆华长期以业余选手身份坚持训练,曾经参加过广州亚运会、十二运会等赛事。为了给家人稳定的生活,他放弃成为职业选手,转行做了拖车司机。当他得知十五运会将在“家门口”举办时,那颗沉寂已久的竞技之心,再一次被点燃。
然而,重返赛场的路,远比他想象中还要艰难——他要上班养家,一周工作六天。除了要克服体能下降的难题,他还要积累足够的比赛积分,再闯过各类长距离测试赛,才能拿到珍贵的全运会“入场券”。
对于现实的阻碍,他不是没有动摇过。但想要“再拼一次”的执念,最终还是占了上风。他说:“这样的机会,可能一生只有一次。”

崔庆华为了准备比赛天未亮就开始训练。 受访者供图
唯有热爱,可抵道路崎岖、岁月漫长。在备赛的一年多时间里,崔庆华每天下班后抽出一两个小时训练,周末争取骑上五六个小时。没有教练指导,没有保障团队,他只能在澳门的夜色中独自骑行。今年初,他在训练时发生交通事故,不仅受伤骨折,连参赛的自行车也当场报废。这时,朋友们的大力支持,让他重新找回斗志,最终叩开了全运会的大门。
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是十五运会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一路上,海阔天空的怡人景致,“无感通关”的顺畅无阻,都让崔庆华大感振奋。“特别是经过港珠澳大桥时,非常震撼!我们国家能建造出这么长的跨海大桥,我感觉特别骄傲!”他回忆道。

崔庆华在比赛中。
然而,比赛的压力很快便取代了最初的兴奋。他坦言比赛后半程很是吃力:“去年测试赛时天气较冷,体能消耗没那么大。天气一热,消耗变大。专业选手适应得更好,而我们业余选手肯定更辛苦一些。”
231.8公里,这不仅是对意志的考验,更是对体能的艰巨挑战。他咬紧牙关,保持节奏,当车轮最终冲过终点,他的汗水早已湿透骑行服。
他长舒一口气,笑着说:“我想身体力行告诉我的孩子,你的努力和坚持,不一定会有成绩,但凡事只要尽力,就没有遗憾。”
故事3
以棋为桥,“弈”通世界
以棋为桥,“弈”通世界
作为广东东湖棋院院长,容一思与全运会有着特殊的缘分——在上届和本届全运会上,棋院培养的选手共夺得两金两银。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残特奥会筹备工作。在他眼中,棋类不仅是竞技,更是文化桥梁,能促进粤港澳融合,向世界传递东方智慧。

容一思。
容一思的棋缘始于广州浓厚的弈棋氛围。小学时他每日往返于学校与广州棋社,记忆中老广州人下棋时吟唱“兵七进一”的情景深深影响了他。他尤其怀念曾停办14年的“五羊杯”象棋赛,2023年,他牵头复办该项赛事。当时线上和线下的总流量超过1亿人次,还吸引了众多欧美、东南亚等地的棋迷在线观看。
多年来,东湖棋院推动“三棋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并通过校际赛、亲子赛等形式普及棋文化,累计培养学员超130万人次。

日前,广东东湖棋院(西关棋院)荣膺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为了应对AI的冲击,容一思的团队从2017年开始研发名为“AI练功房”的辅助工具,可帮助学员复盘,或者测试其水平。这套软件已经在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地普及。
据《广东省围棋行业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省围棋人口约666.61万。容一思发现:“广东正在从围棋人口大省向围棋强省迈进,同时也带动港澳棋手的水平一同提升。近两年港澳队伍的成绩越来越好。”
今年5月,容一思邀请65位曾效力国家围棋队的元老棋手聚首广州,众人共下一盘“未下完的棋”,寓意棋脉绵延。一位老棋手动情地说:“棋盘在哪儿,中国文化的根就扎在哪儿。”
在围棋之外,容一思还是铁人三项和马拉松爱好者,曾完成226公里超级铁人三项赛。他认为体育精神是家族传承——父亲容坚行曾为中国围棋事业奔走,伯父容志行是足球名将,曾凭借“志行风格”广受赞誉。

容一思和父亲。
他笑言:“人生如棋,早年间我通过围棋提炼出的许多博弈观点,如舍小就大、弃子争先等,都对我的事业有很大帮助。”
他期待,以十五运会为契机,棋文化能成为联通世界的纽带,落子全球,传递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价值观。
采写:南方+记者 许仪 王芳 黄堃媛 吴枫 张紫微
图片:南方+记者 姚志豪 董天健 吴枫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统筹:毕嘉琪 郭珊
策划:李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