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赋能“邻”聚力!解码中山祈安苑小区治理新路径

作者 林雨萱 2025-04-30 18:51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小区治理是关键一环,如何在党建引领下,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让居民生活更具幸福感?

4月30日,一场在中山市南区街道召开的现场调研会给出了生动答案。作为中山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住房,该街道祈安苑小区现有住房13幢2630户超6000人,这里曾因高空抛物、入住人员结构复杂、失业对象多等问题被贴上“治理难度大”的标签。

得益于中山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一系列创新举措正重塑着社区风貌,从灵活就业的“微工坊”到环保便民的垃圾分类驿站,再到党建引领下的居民自治,这里正展现着基层治理的新模式,为其他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调研会现场。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调研会现场。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灵活就业“微工坊”,让“无业者”变“乐业人”

祈安苑小区的“微工坊”内,吴坤丽正低头串着手中的电子套管,偶尔和身旁的几位阿姨们轻声说笑。年前,她因工厂经营不善而失业,一度陷入迷茫。如今,这个小空间成了她的“避风港”:“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这里做工不受时间束缚,既不耽误照顾孩子,又能挣点生活费。”她边说边将一袋加工好的零件递给志愿者,动作熟练利落。

祈安苑小区的“微工坊”内,吴坤丽正低头串着手中的电子套管。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祈安苑小区的“微工坊”内,吴坤丽正低头串着手中的电子套管。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这个由城南社区党委牵头的“微工坊”,是祈安苑破解就业难题的“金钥匙”。在前期的入户摸排中,社区发现小区内部分居民因身体残疾、家庭牵绊等原因无法外出就业,但居民普遍有就业增收需求。

2024年10月,中山市、街道、社区三级联动搭建的“微工坊”平台正式揭牌,一支由13名楼栋长骨干和志愿者组成的运营服务团队,主动承担培训指导、日常管理、物流配送及质量验收等职责,通过梳理规范“需求分析—货源供应—社区审核—订单执行—货源接收—培训指导—发货验收—支付结算”一站式全链条运作流程,塑造一种随来随干、自由进出的人员从业模式,建立可持续的运营体系。

“微工坊”组长殷英表示,自己见证了许多“吴坤丽”的转变:“有人白天上班,晚上来拿货;有人带娃间隙抽空做手工。最勤快的一个月能挣上千元,但更多人图的是有个地方能说说话。”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志愿者还提供“送货上门+培训验收”服务。目前,工坊已吸引230余人参与,120余人稳定增收,居民们戏称这里是“情感疗愈站”——既贴补家用,更缝合了邻里关系的裂痕。

垃圾分类驿站,让“治理痛点”成“环保亮点”

“这个回收驿站太方便了!以前旧纸箱堆家里怕着火,现在下楼就能卖,或者兑换志愿积分。”70岁的李大爷抱着一摞废纸箱,在祈安苑便民回收驿站前排队售卖。微信小程序上废纸、塑料、金属的回收价实时滚动,居民扫码即可预约到站处理。这座由社区与供销社合作打造的“南区首例”驿站,每周二、六下午开放,日均回收量超1吨,彻底解决了困扰小区多年的“废品围苑”难题。

祈安苑小区便民交售驿站。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祈安苑小区便民交售驿站。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过去楼道堆满杂物,消防隐患大,邻里常因堆积问题吵架。”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坦言。2025年初,社区借“学雷锋月”契机,联合中山供销新宝再生资源公司启用驿站,并开展“无废社区”倡议活动。驿站不仅配备专业分类设施,还联动党员志愿者搬运大件旧物、普及环保知识。如今,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日收日清”,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党建引领下的共治样本:从“政府兜底”到“居民当家”

2024年,南区街道将祈安苑纳入“揭榜攻坚”项目,成立临时党支部,建立“一月一调度”联席会议机制,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小区治理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城南社区党委书记简小莉提到,社区陆续发动400余人次入户摸排,收集2421份问卷,精准锁定治理痛点。

城南社区党委书记简小莉在祈安苑小区介绍情况。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城南社区党委书记简小莉在祈安苑小区介绍情况。  南方+ 林雨萱 拍摄

直面痛点,逐个击破。

76个增设的高空抛物摄像头全天监控,16个电动车充电棚、426个电动车充电位缓解“飞线”隐患,279个架空层摩托车位规范停放……“细节决定成败,我观察到,祈安苑连充电插座的防水细节都考虑到了。”中山市社会工作观察员、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人文社会党总支书记、市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亚辉调研后感叹。

18名楼栋长化身“政策宣讲员”“矛盾调解员”,依托党群流动议事厅,累计解决300余件民生诉求。曾经的“旁观者”成了“当家人”。

中共中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鲁宾在南区祈安苑基层治理调研会上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对接商协会资源,搭建供需平台,探索爱心企业联动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 同时,他提到,每个社区都应挖掘一些有号召力的 “带头人”,“比如‘微工坊’组长殷英以及楼栋长中的党员骨干,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效应。”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林雨萱

编辑 卢子衡 钟政经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