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粮仓,建于1972年,位于肇庆高新区正隆社区白沙村北江堤侧。这个粮仓承载着大旺曾经的历史文化和一代人的特殊情感,今天,一起来了解下↓
△兴隆粮仓
粮食储运的重要枢纽
兴隆粮仓作为广东省内部调配转运的储粮库,可囤积50万斤稻谷。粮仓处于原大旺农场兴隆作业区,主体建筑由一座两层长方形大散仓与两座圆囤仓组成,各由一道长10米的栈桥搭向北江堤坝。
△兴隆粮仓两座圆囤仓
大旺农场生产的粮食大多经此储粮库转由水路调往广东省内的其他农场。在当时,兴隆粮仓主要起到存储和发放粮食的作用。
△兴隆粮仓长方形仓库
尽管上世纪60年代北江大堤曾遭洪水侵袭,由于兴隆粮仓处于沿江一带中心点,为了便于通过水路向外运输粮食,堤坝经过修建加高后,兴隆粮仓决定选址在此。
据了解,长方形仓库是水泥框架结构,占地面积1086平方米,后期翻新曾作商业用途,如今空置。建筑首层内墙壁留有大量诗词及标语,二层楼楼板开有多处方形漏孔,可从上向下把稻谷倒入首层碾米机进行加工。
而圆囤仓为后期修建,补充储粮的空间面积,直径10米,高约9米多,顶部设通风孔,两座圆囤在空中架设通道连接,上下各开一门,有钢铁门槽结构。由于长期受风雨侵蚀,圆囤仓外墙涂料脱落,红砖裸露在外。
1976年,大旺农场糖厂建立,种植品种由水稻逐渐转向甘蔗,储粮需求下降,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繁忙的兴隆粮仓逐渐沉寂。
一代人的特有回忆
粮票曾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流通票证,不仅可以兑换口粮,在家庭经济拮据时,也可以抵缴上学学费。
△白沙村村民李毅达回忆兴隆粮仓
白沙村村民李毅达讲述自己小时候凭着粮票,在兴隆粮仓兑换粮食以及作为学费上交的经历,这是他们这代人特有的回忆。
“虽然粮仓使用时间不长,逐渐被闲置,但看到千亩良田变甘蔗田,大旺糖厂的成立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我们很快又投入到大旺新的建设中去。”李毅达说。
兴隆粮仓是研究上世纪70年代肇庆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建筑结构体现了当时粮食储运的技术特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兴隆粮仓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记者 梁静欣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二审 郭晓琳
三审 向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