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内涵和逻辑体系

2025-09-30 20:22

必须准确把握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内涵,深入理解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体系,以更好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冯锐(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郭庆(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

文化和科技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加强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面对数字技术的变革风口,在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上,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内涵,深入理解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体系,以更好地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准确把握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新内涵

首先,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信息叠加到数字耦合的要素重构。以“数据+算力”为标志的文化数据要素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是激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力。数据资源以及基于数据运算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是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引擎,能够有效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有限供给,实现文化内容无限复制、文化场景精准匹配和文化主体参与共享。主要表现在:

一是数字技术能够将与文化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整合为文化数据要素,进而形成可被重复利用开发且能够无限复制传播的数字文化资产。二是数字技术能够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基于数据化信息源,通过精准的识别与分析,对文化领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身份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研判其偏好特征,形成不同应用场景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三是数字技术使得文化内容创作具有交互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边界趋于模糊,数字文化内容创作、生产和消费在数字技术推动下从单一关系走向多重关系,加速不同数字文化产业之间实现“强融合、易渗透、多共享”。

其次,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从信息感知到数字沉浸的产品创新。高质量数字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是筑牢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基石。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企业推进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传统文化到新兴文化,再到跨界融合文化,不仅能够创造全新的新兴文化产品,而且能够赋予传统文化形态以新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数字技术使得现代艺术、影视制作、线上演出等各个领域的文化产品创作发生了改变,通过低成本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实现文化产品的应用体验。二是优秀传统文化遵循数字技术发展规律,以数字化表达方式、呈现载体、传播路径,推出符合新时代语境和审美的新产品,实现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耦合。三是数字技术催生新型跨界文化产品,通过区块链、元宇宙和云计算等提供具有数字原生基因的产品和服务,如游戏、动漫、旅游等不断拓展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创新场景。

最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从信息裂变到数字共生的生态进化。数字技术“滋养”现代文化产业为数字文化生态体系构建提供了历史机遇,是激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活力。相比文化产业传统生态体系,数字文化的生态融合更加注重数字技术的“磁力”,构建文化产业内部生态和外部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整体,打造文化生产者、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同体,实现以数字文化创新为核心层、数字文化政策为支撑层、数字文化平台为环境层的生态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业以复合型数字人才为关键抓手,让数字文化创新在生态体系中流动、演化和整合资源,以数字创新为基础形成文化资源价值倍增。二是以产业链条和生产模式为内生循环动力,让文化产业大数据体系促进生态主体知识、技能、技术等要素共享与协同,驱动整个文化产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构建具有数字时代特点的产业经济范式。三是以国家数字化战略和政府数字化政策法规为外生循环动力,使数字文化平台在文化产业、文化行业发展中造就创新可及、竞争有序和结构稳定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理解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体系

首先,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逻辑在于变革数字技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于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构建满足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数字技术变革是推动新型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回顾文化技术变革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由前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动态演进。前工业文明时期形成“大工业时代”的文化技术,而后工业文明时期形成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演变与升级,是一种新的文化生产要素,极大地改变原有的社会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促使文化产业的效率变革。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数字技术成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亟需强化的关键变量,实质性地改变了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形式,重新构建了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叙事史。基于以“数字+”为技术特征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数字文化产品突破了时间、地区乃至空间的传统限制,在文化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中构成了新的主导力量。

其次,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业态逻辑在于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促进文化业态迭代。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于文化业态迭代,文化业态的创新源于不同时代的技术进步在特定生产关系下赋能创意、资源、生产、消费和场景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过程。回顾文化业态的变迁历程,前工业文明时期基于手工传承和工艺改进的发展规律,产生书画业、书籍出版业等文化业态,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蒸汽机、发电机等催生了声、光、电等文化技术的发明应用,产生了现代影视业、现代音乐产业等新文化业态,而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文化业态的主要特征,已成为推动文化业态升级变革的重要支撑。随着互联网平台型领军企业的崛起,数字科技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业态创新的引领者,平台型企业群构建去中心化趋势的“平台+内容+用户”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交叉融合,如沉浸式体验、交互游戏、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文旅直播、数字艺术、智慧文旅等,促进文化业态的迭代和共生。

最后,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的传播逻辑在于创新文化传播模式,提升文化传播质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于文化传播质量,文化传播的效能依赖于技术革命性突破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基于重塑“技术—内容—用户”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实现从“内容载体”到“价值认同”的战略升级。回顾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文化传播经历了从单向输出向智能交互,从标准化生产向精准化匹配的跃迁。文化创作者在前工业文明时期主要依靠口头和书写进行文化传播,而在后工业文明时期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移动设备实现个性化的文化传播。数字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及其衍生载体通铺物理空间与线性时间的双重限制,创生了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融合的即时访问、多维度呈现的数字化传播空间。如虚拟主播、互动H5、元宇宙展厅等,不仅重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坐标,而且有效变革中国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全球公共产品,实现文化传播的体系化、专业化和国际化。

【本文责编】张蓓蕾   蔡惠珍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理论频道


编辑 李育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