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核心的道路改扩建,莞深高速焕新升级|筑梦莞邑 路桥领航⑥
清晨,莞深高速上屯互通施工现场已是一片繁忙。项目工程师周鹍站在工地,抬头是纵横的高压线网,低头可见标记着地下管线的警示带。“头顶有110千伏高压线,脚下是燃气管道等城市重要管线。施工机械在5米范围内都不能作业。”周鹍介绍道。他的话语直接点明了这项工程的挑战性。
作为全国首条由地级市自筹资金建设的高速公路,运营20余年的莞深高速正在进行全面升级。55.65公里的改扩建路段穿越东莞经济核心区,连接9个镇街,日均车流量已突破12万pcu/d,远期更将超过19万pcu/d。
根据规划,莞深高速改扩建工程路线总体呈南北走向,改扩建范围包括莞深高速主线及龙林支线。主线采用双向10车道标准建设,支线采用双向8车道标准建设,“6改10”(主线双向六车道扩为十车道)和“4改8”(龙林支线双向四车道扩为八车道),这不仅是车道数量的增加,更是在高度城市化区域进行的一次复杂外科手术,面临着设计、协调、空间等多重严峻考验。
极限空间下的设计与协调攻坚
展开设计图纸,周鹍指出了关键难点:“路基设计标准宽度是49米。我们需要在保证施工期间不断交通的前提下,挤出双向6车道的通行空间。”为了应对东莞巨大的车流量,常规方案行不通。
项目团队最终采取了特殊措施:在道路两侧路基各加宽75厘米(莞深段),同时将施工期间保通车道的宽度从标准的3.75米压缩至3.5米。
“这个调整幅度虽然不大,但在全省改扩建项目中保障双向6车道通行,是极具挑战性的。”周鹍强调。这需要在设计和施工组织上做到极为精准。
据了解,莞深高速改扩建项目施工区域周边密布着2条地铁及城际轨道、5条铁路、5条油气管道,空中则横跨3条500千伏高压线。空间受限的挑战在莞樟互通这类复杂节点尤为突出:这个三层立体结构、拥有8条匝道和9个出入口的枢纽。
“高压走廊与我们路线平行长度达25公里,在交叉区域,施工必须严格保持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项目协调负责人解释道。
为了避开一处无法迁移的燃气管道,工程师将桥梁设计改为30米大跨径的“门式墩”结构;在邻近民房的路段,则采用了高达10米的扶壁式挡墙来节省用地。
“高压线下的施工电磁环境监测是日常重点。”一位现场工程师手持检测设备说。为了保护沿线平行的成品油等重要管道,项目采取了盖板涵等特殊保护措施。
保通压力下的智慧施工与精准组织
在项目智慧管控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交通流量。“广深高速同期也在扩建,能分流部分车流,但莞深高速自身交通压力巨大,保通是首要任务。”技术负责人指着流量图说明,大有园至松山湖等关键路段日均车流量高达15万辆。
而改扩建施工必须经历“拼宽施工”“右通左封”“左通右封”“附属施工”四个主要阶段,涉及多次复杂的交通转换。“工期精确到天,每个环节都不能延误。”他指着详细的施工计划表说。项目全线有13座互通立交,平均约每4公里一座,任何一个节点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
交通转换点的实施是工程安全与效率的关键。以松木山水大桥拆建为例,需要在旧桥拆除前,利用300米长的中央分隔带开口,将车流安全引导至对向临时车道。
“这个过程需要严密的组织和实时监控。”安全总监回忆道。项目配备了无人机群进行高空巡查监测车流,智慧管控平台同步调控沿线36块可变情报板发布信息,并启用警示爆闪灯。确保所有车辆安全驶离旧桥区域后,才能进行后续拆除作业。
技术创新是应对挑战的重要手段。项目研发并应用了“硬路肩动态管理系统”进行试运行。这套系统依托覆盖全线的687个低位监控摄像机和部署在22个机场的无人机进行全天候巡查。
“当系统监测到某路段车速持续低于30公里/小时,会通过情报板提示,并可能临时开放硬路肩作为应急通行车道。”项目工程师周鹍说。
夜幕下,上屯互通的施工作业仍在进行。“沿线居民对施工带来的不便有抱怨,我们非常理解。”周鹍坦言,市民的诉求他们每天都在关注记录。
但为了保障“东莞制造”的物流畅通和市民未来的便捷出行,这项复杂的改扩建工程必须克服万难推进下去。后方智慧管控中心内,屏幕上的车流数据与监控画面实时跳动,指挥着这场在城市核心区进行的高速公路扩建升级攻坚战。
策划:程伟
统筹:欧雅琴
撰文:郑家琪 欧雅琴
视频:郑家琪
设计:钟雨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