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振东;摄影:郑智胜、王瑞康
整理:赵雨桐、罗健诚
我叫曹振东,是南部战区空军某部的一名机械技师,在这个岗位上,我已经干了十多年。
机务工作,说到底就是得保障战鹰的平安。平平安安,这是每一个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平平安安,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干机务的人,对自己负责飞机的期望。
为了这份期望,我们每天重复着检查、维护、排故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这种重复和坚持并非没有意义,就在前不久,一次地面准备时,保障现场突发特情。得益于长期的训练,我迅速反应,做出了当下最正确的处置,把特情影响降到了最低。我也因此收获到自己军旅的第一个服务保障二等功。
“把平时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关键时刻才能顶得上去。”这是我经过这次事情后最大的感悟。我想,干机务工作,就像在积蓄能量。积蓄在日常,战斗在平常。我们每天的检查、维护,都是在为可能到来的实战做准备。一声令下,就要做到“首战用我,用我必胜”。
积蓄不断提升的“理论值”。还记得在参加机械师岗位选拔时,我是最年轻且保障时间最短的军士,跟其他战友相比基础较为薄弱。为了通过考核,我用6个月时间重新学习了外场的各项工作、法规,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跟厚厚的一摞书较劲。最终,我顺利通过考核,从“员”改“师”。
前几年部队换装,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以前的很多东西不管用了,大家仿佛又重新回到了起点。面对高强度的考核,我甚至连听到“考试”这两个字就紧张到应激。笨鸟先飞,我抓住一切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从基础的机械原理到复杂的系统结构,一点点地啃。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个特别难懂的理论问题,怎么也理解不了,我请教了多位老同志,还和战友们一起讨论,但还是不得其法。最后,我只能靠自己动手,通过大量的实操来辅助理解,终于弄懂了问题所在。
每次在外场看见飞行员的飒爽英姿,我都替他们开心,又替他们担心。他们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任务,是一个又一个家庭,这些都要我用双手去托举。累了可以休息,但不能停止学习,只有扎扎实实地练好本领,才能禁得起实战检验。
积蓄深钻细研的“行动力”。飞机什么样的状态是完好的状态?刚当机械师时,我每天都在问着自己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军龄渐长,经验渐涨,我慢慢积累出一种感觉,一种与飞机“同频共振”的感觉。可能是数据、可能是姿态、可能是声音,甚至可能是洁净程度,一些细微的变化,就算在规定范围内,也会让我感到不安。我感觉这是飞机在告诉我,它不舒服。这时候就要钻进去,绝不能放过一丝细节。
前不久,我所在的机组开展地面准备工作。机械员小李负责清洗发动机舱,他工作完成后由我进行复查把关,当我用手进行复查时,在右发动机舱感受到微微潮湿的触感。我意识到不对劲,猫下身用鼻子使劲闻了闻,心里咯噔了一下,是煤油!
“会不会是手套上的油沾到了呢?”小李的猜测不无道理,但我还是不放心,穿好装具钻进狭窄机腹中,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过,突然,扫描到右发动机舱某部件时,银丝线般的痕迹若隐若现——果然有裂纹。
安全系毫厘,责任重千钧。只有搞清楚每一项机理,不放过每一处细节,才能把控风险,守护好战鹰的平安起降。
积蓄迎难而上的“自信心”。记得新机换装后第一次参加大项任务,对机务保障要求很高,机组人员要精简、任务全程没有备份机、飞机必须一次启动成功……保障的压力可想而知。
领受任务时,内心其实很忐忑,怕出问题。可转念一想,地面耽搁延误的就是空中战情,马虎不得、退缩不得,我是机组带头的,一定要干好、也一定能干好!缺乏新机异地保障经验,就多看多问多学习;没有备份机,就用时间去换取安全裕度,把准备时间提前提前再提前,切实把住每一道关口。那次任务直至结束,我们机组负责的飞机没有出过一次故障,真正做到了“飞我的飞机你放心。”
奋斗攻坚就是要重在平时,才能胜在战时。人民空军转型跨越,赋予了我们青年官兵干事创业的机遇,也向我们发出了挑战。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机务保障一线青年官兵,有能力、有担当,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主 办: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2937期
主 编:彭 凯 赵国帆
责任编辑:李毅康
投稿邮箱:nbzqkj@163.com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