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邱说事儿|新型城镇化里的高州智慧“守文脉见未来”

作者 邱茜 2025-03-14 14:52

新型城镇化怎么建?高州这座千年古郡用“新老共生”的独特实践,给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答案——既要让新城承载未来,也要让老城留住乡愁。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答题,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双向奔赴。

走进高州,城东新区的繁华与老城区的烟火气形成鲜明对比,却并不割裂。百米高楼与青石板巷共存,网红商圈与骑楼古街相映,年轻人与老人共享同一张八仙桌——这样的场景,打破了人们对城镇化“拆旧建新”的刻板印象。

既要打造能容纳50万人口的未来社区,也要守护鉴江河畔的千年文脉。高州这种“两手抓”的智慧,背后是对“人”的深度考量。

新区的吸引力在于品质生活。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的提前布局,让城东成为人口回流的磁石。这是群众对“家门口”幸福感的投票。而老城的改造,则像一场“微创手术”:青石板路、口袋公园、灯光亮化,既留住了街坊邻里的烟火气,又让老城焕发新生。高州证明,城镇化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新旧共生的艺术。

蒲康工业园的故事,是高州城镇化的一抹亮色。

这里不仅有标准厂房,还有员工宿舍、食堂、羽毛球场,甚至能让孩子就近入学。工业园变社区,流水线上的工人不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扎根的新市民。这种“15分钟生活圈”的设计,让产业与生活无缝衔接,既解决了招工难,也留住了人心。

产业与民生的联动,是高州发展的另一条主线。大项目的落地为经济“强筋健骨”,而体育公园、滨江绿道等民生配套则让城市“有血有肉”。当工业园区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不远处也能听见公园里的欢声笑语——这样的画面,才是城镇化的应有之义。

高州人对老城的眷恋,藏在骑楼的砖瓦里、鉴江的晚风中,也藏在年例民俗的热闹里。面对老城改造,高州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下足“绣花针”功夫:修旧如旧的骑楼、嵌入现代功能的古巷……这些细节,让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场景。

更难得的是,改造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社区康养中心、口袋公园、健身器材的增设,让老城不仅好看,更好用。当“古城唤醒计划”启动,高州要做的不仅是保护建筑,更是激活文化基因,让年轻人与老城共情。

高州的探索,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样本。

它告诉我们,城镇化不是冰冷的土地扩张,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新区的未来感、老城的烟火气、工业园的人情味,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城市生活更幸福。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压力、新老城区功能协调的复杂性,都需要更精细的规划。但高州已迈出关键一步:用系统思维统筹新城与老城,用民生视角审视每一寸土地的发展。这种脚踏实地的探索,正是新型城镇化中最生动的县域实践。

撰文:邱茜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