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表演“爆闪”茶山街头!在茶园游会邂逅五百年的盛世狂欢~

东莞茶山发布 2025-04-26 19:52

莞邑春浓东风劲,正是非遗焕新时

连日来

“湾区周末in东莞”系列活动之

多彩南粤 幸福游会”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列活动

暨2025年茶园游会

(下称“茶园游会”)

正在茶山如火如荼地开展

作为2025茶园游会的重头戏

——茶园游会暨东莞非遗大巡游

受到全城关注

不少没到现场的小伙伴

要求茶山囡介绍

东莞非遗如何“爆闪”街头

今天

茶山囡带大家

回忆东莞非遗大巡游的

精彩瞬间

☟ ☟ ☟

本次茶园游会大巡游,茶山以镇内非遗项目、特色队伍为基础,携手东莞市内重点非遗项目及联动东莞对口合作地区江西吉安、贵州铜仁的代表性非遗项目一起同台竞艺,巡游展演,并组织本土群众文艺队伍、学校师生、企业员工、港澳台及海外同胞等组成十三个巡游方阵,共约1300人,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融合非遗民俗、乡村文化和产业特色的文化盛宴。

01

传统祈福方阵

传统祈福方阵,是东岳庙的神像方阵,是茶山传承了500多年的传统特色方阵。重点展现茶山和岭南传统文化和“福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传承弘扬茶山镇最原汁原味、茶园游会最独一无二的祈福文化、巡游文化,展示最具传统内涵的游会核心价值。

黄永华 摄

本次传统祈福方阵共有巡游人员200余人,分别由带程、开道、旗牌、令旗、宫女、抬神像、护驾、罗伞等13个环节构成,代表东岳大帝巡视四方、保境安民,寓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02

岭南粤韵方阵

岭南粤韵方阵,以粤剧形式,由茶山各曲艺协会会员、中小学幼儿园学生70余人组成,扮演民间故事或传说的人物。打头阵的四位神仙造型,就是天界四神福禄寿喜。在传说里,福禄寿喜分别掌管降福施祥、功名利禄、寿命、吉祥,集齐了人们对世间所有美好的愿望。

黄永华 摄

此外,队伍还有各显神通的八仙,还有天姬送子、状元巡金街、郭子仪祝寿...可谓是彰显了最具茶山特色和岭南韵味的传统文化、忠孝文化和福文化魅力,以忠孝充盈莞邑,让幸福泽润四方。

03

东莞非遗巡游方阵

守护非遗之光,传承文化薪火。非遗璀璨绚丽多姿,中华文明异彩纷呈。东莞非遗大巡游方阵,是本次大巡游中队伍和人数最多的一个方阵,一共有10支队伍约300人组成,向我们集中展示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莞城千角灯

东莞千角灯享有“中华第一灯”盛誉,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它源自宋代八角宫灯,约千角千灯,由无数立体三角形巧妙拼接,集书画、剪纸、刺绣等精湛工艺于一身。

黄永华 摄

在本次活动中,国家级传承人张树祺扎制的千角灯元素宫灯在东莞商业学校学生们的舞蹈中巧妙地融入了民间艺术元素,通过创新的表演形式,将千角灯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为千角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

道滘粤剧

粤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岭南文化瑰宝。流行在广东、广西、港、澳等粤语地区,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南国红豆”。2009年,粤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帝女花》是粤剧经典也是粤剧的符号。

黄永华 摄

东莞是著名粤剧之乡,传统粤剧文化源远流长,粤剧曲艺是群众酷爱的表演艺术形式,历来粤剧名伶辈出,蜚声海外。粤剧曲艺作为道滘镇知名文化活动品牌,多年来在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刷新传统文化新颜值。

大朗木偶戏

大朗木偶属“杖头木偶”,用樟木块、竹、纸等材料制作,经过雕刻、漆色、配服装等工序制作而成。木偶艺术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的剧目多取自古代通俗小说,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通过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技巧进行表演。

黄永华 摄

东莞杖头木偶头的造型、脸谱、装饰和雕刻工艺及演出风格与广东地方戏剧——粤剧唱腔相结合,独具岭南特色。

大岭山莞香

岭南女子群舞《莞香》创作构思来自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莞香瑰宝,舞蹈充分运用岭南风格元素,创编了现代与古典的曲风,设计了清雅淡蓝的岭南长裙服饰、轻薄如烟的纱巾道具与岭南镂空雕花庭院大门的舞美背景。

该舞蹈表现了一群东莞女子从细腻精巧的制香、到独特巧妙的焚香、潜入心扉的闻香、心旷神怡的醉香及禅意灵修的悟香的香道过程,表现了东莞女子勤劳纯朴、沉敛雅致、秀外慧中的精神气质。

陈永辉 摄

长安龙舞

长安龙舞是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舞起舞时由舞珍珠的人引路,时高时低,作蟠、屈、起、伏、转、弯、翻等舞蹈动作,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

黄永华 摄

长安锦厦社区女子舞龙队成立于1997年秋,由一些40多岁以上的家庭妇女自发组织。锦厦女子舞龙队已建立了二十几年,一直活跃在社区的舞台,如今,他们不遗余力,不断培养新人,并注入新鲜血液,让薪火得以相传。

陈永辉 摄

桥头莫家拳

莫家拳属广东“五大名拳”之一,是国家认可的129个拳种之一,流传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2021年莫家拳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永华 摄

桥头镇是莫家拳的重要传承地,“家家习拳术,辈辈出高手”,如今大力发展“莫家拳进校园”“莫家拳进社区”,将莫家拳融入“全民健身计划”实践中。

樟木头舞麒麟

樟木头舞麒麟,承载着近500年深厚的优秀客家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麒麟艺术之乡”,成为岭南文化的闪亮名片。樟木头麒麟以刚柔并济、勇猛灵动著称,展现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团结奋进的精神。麒麟踏瑞,鼓乐呈祥,凝聚着对祖国山河壮丽、国泰民安的深情祝福。

黄永华 摄

清溪麒麟舞

清溪麒麟舞是一种源自中国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的客家传统舞蹈,清溪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客家文化中,麒麟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麒麟舞在节庆和喜庆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舞者通过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展现出麒麟的生动形象,用以传递喜庆和祝福。

黄永华 摄

黄永华 摄

石排明德醒狮

中坑明德醒狮团是省级非遗项目狮舞(醒狮)的主要传承载体。该团于1995年成立,次年斩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唯一特别大奖,2019年受邀参加“庆70周年联欢活动”,多次赴国内外演出,声名远扬。

黄永华 摄

东莞茶山镇

刘黄村白眉功夫龙狮会

东莞刘黄村白眉功夫龙狮会于2011年5月成立以来,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推动龙狮运动为宗旨,以白眉派宗师训词(学得功夫能守己,英雄半点不欺人)为教导基准,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强身健体,服务于社会大众,多年来积极参加茶园游会、各项比赛和社会活动。

足踏鼓点,瑞狮起舞,刘黄村白眉龙狮舞动出茶山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的生机和活力,也舞动出茶山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04

莞吉共建方阵

对口合作齐携手,莞吉共建添异彩。由东莞对口合作共建地区江西吉安的国家级非遗永新小鼓的队伍组成的莞吉共建方阵带来永新小鼓。永新小鼓是发源于江西永新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05

莞铜协作方阵

莞铜协作手牵手,文化传承花争艳。与东莞开展东西部协作共建的贵州省铜仁市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摆手舞的队伍带来贵州铜仁土家摆手舞。贵州铜仁土家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意为敬神之舞,发源于鄂湘渝黔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是土家族传承千年的仪式性集体舞蹈。

舞蹈以祭祀祖先、祈福丰年为内核,分为大摆手(三五年一届,祭祀八部大王,含排甲起驾等八部仪式)与小摆手(年节农事庆典,展演春种秋收),完整呈现土家人从远古祭祀到日常劳作的文明脉络。

出品 | 茶山镇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刘晓钧

记者 | 刘晓钧

图片 | 谢锐坚、陈嘉豪、其他见备注

责编 | 罗舒、苏路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