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东莞被列入第三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一年来,东莞承建设重任,不断将“儿童友好”落向实处。2024年10月,东莞率先主动开展首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从空间监测、工作进展、公众调查三个方面开展评估。
近日,三份监测评估报告出台,用数据、图表呈现东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成绩单”。东莞现有多少儿童友好基地?有哪些服务儿童的社会政策?公众有哪些反馈?三个不同侧面,解读出儿童友好的东莞答案。
空间监测:全市共有115个儿童友好基地
儿童友好基地是指面向儿童,以尊重儿童权利为基础,在空间、服务和运营管理上充分贯彻儿童友好理念的单位、组织、场所,包括爱国教育、科技科普和社会体验等九大类。
东莞市儿童友好基地空间分布图。
东莞市儿童友好基地空间分布图。
根据空间监测评估报告,目前,东莞全市有儿童友好基地共计115个,包括15个省级基地和100个市级基地,256个科普阵地。
在婴幼儿托育和疫苗接种方面,东莞现有7.3万名婴幼儿,目前,东莞托育机构已覆盖2.5万名婴幼儿,占比达1/3以上。疫苗接种点覆盖99.3%儿童,基本实现适龄儿童全覆盖。
在公园覆盖比例方面,东莞市现有0至18周岁儿童总数205.5万人,公园服务半径覆盖106万儿童,超半数儿童可实现“300米见绿、500 米见园”。
东城旗盛社区儿童公园。
东城旗盛社区儿童公园。
在适龄学校布局方面,目前,东莞市幼儿园覆盖28.9万名学龄前儿童,超九成可在800米范围内入园;小学教育覆盖72.9万名小学生,超八成可在1000米内就学;初中教育覆盖34.4万名初中生,超九成可在2500米内就读。同时,东莞全市学校公共交通站点覆盖比例达94.2%,其中高中和完全中学已实现100%覆盖。全市学校周边存在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的比例低至5.5%。
工作进展:6大维度深化“友好”
今年2月1日,《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作为拥有200 多万儿童的“双万”城市,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高至立法高度,是东莞深度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根据工作进展报告,东莞积极从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六大方面建设儿童友好之城。
南城街道新基社区“玉兰童心园”。
南城街道新基社区“玉兰童心园”。
2024年,东莞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政府规章,建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机制并试行儿童影响评价,发布多个“1米视角”指导性文件。
2024年,东莞出台《东莞市社区托育点建设和管理工作指引(试行)》,全力打造家门口的“15分钟社区托育圈”。
2024年,东莞开展全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工作,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有关信息采集,构建特殊教育发展模式,建立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体系。
2024年,东莞打造儿童友好“千园共享之城”,在各镇街(园区)图书分馆均已设立儿童服务区。
松山湖儿童友好中子乐园。
松山湖儿童友好中子乐园。
2024年,东莞树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自有品牌,成立东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小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基本实现市、镇(街)、社区(村)全覆盖。
2024年,东莞首推儿童友好科创园区建设,以松山湖科学公园为样本,推动东莞科创友好体系入选广东省城市建设领域可复制推广典型案例。
公众调查:凝聚关爱儿童的社会共识
本次监测评估工作强化公众参与,通过网络公众调查、儿童讨论会,引导儿童、市民担任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根据公众调查报告,儿童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康与教育、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出行安全、网络环境等方面是民众关注的重点话题。
公共服务友好公众调查。
公共服务友好公众调查。
以公共服务为例,东莞公众共反馈96 条建议,主要包括公办学位供给、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等方面。有建议指出,非莞籍的孩子,公立学校学位应充分匹配,特别是父母社保已缴满15年以上的,更应充分考虑学位的安排。
此外,受访公众还提出了推广家庭医生、加强对康复服务机构的引导监督与从业人员的培训、推动儿童友好社区(村)2.0完善升级、推进网络安全监管等建议。
对社会公众而言,反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诉求,是了解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进展情况的重要渠道。接下来,东莞将根据首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监测评估报告,指导下阶段的建设,推动“儿童友好”深入人心。
南方+记者 张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