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月28日上午,在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举行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基本陈列《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开展仪式。惠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曾育方,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钟亮,市委党史研究室及博罗县宣传、文旅部门和罗浮山景区管委会有关领导同志出席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之女尹小平等东江纵队后人代表。
在省委重视支持及省直有关单位有力指导下,惠州市成立市领导领衔的工作专班,倒排工期,压茬推进,高标准完成了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
钟亮局长在介绍东江纵队纪念馆展陈提升情况时强调了弘扬革命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并要求东江纵队纪念馆要牢记使命担当,进一步构建大湾区革命文化传承新枢纽,打造文旅融合研学新范式,让纪念馆成为滋养湾区儿女的红色熔炉和力量源泉。
尹小平在东纵后人代表讲话中则分享了父辈参加抗战的故事,回忆过往的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仪式后,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一同参观了焕新亮相的东江纵队纪念馆。
纪念馆展陈面积近1500平方米,以“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为主题,精选180余张珍贵历史照片、文献资料,陈列110件(套)革命文物,运用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光影剧场等手段,通过独特的沉浸式观展体验,构建“可听、可触、可感”的立体课堂,通过三大升级实现红色记忆活化传承。
一是功能布局更加科学。馆内设基本陈列展厅、研学厅、东纵足迹长廊、户外景观区、文创区等功能区域,实现教育功能与服务设施有机融合。
二是内容体系更加完善。结合党史研究最新成果,突出党的领导,立足本土特色,系统呈现东江纵队开辟华南敌后战场、创造性开展城市游击战和海上游击战、实施秘密大营救以及罗浮山会议召开、广东区党委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彰显了罗浮山地区成为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中心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是展陈手段更加多元。运用全息投影、文物阵列、场景复原等技术打造数字化展陈空间,以动态影像还原东纵征程,用沉浸场景再现烽火岁月,构建“可触摸的历史现场”,让革命精神更加直抵人心。
这次纪念馆焕新归来,不仅是为了铭记过去,更是为了启迪未来。新时代新征程,东江纵队所彰显的伟大抗战精神,始终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将持续挖掘东纵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完善场馆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让纪念馆成为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信仰高地。
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开放时间为
周一至周日,9:00-17:00
延伸阅读
Tips01东江纵队的光辉战绩
东江纵队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一支华南敌后抗日武装。东江纵队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孤悬敌后且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抗日劲旅。东江纵队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知识分子多,港澳同胞多,归国华侨多,女战士多,“小鬼”多。东江纵队把抗日游击战争从农村推进到敌占港九大城市和沿海,成功创造了大城市和沿海抗日游击战争的范例。东江纵队抢救了一大批中华民族精英,保护了我国文化瑰宝。东江纵队抢救国际友人和盟军人员,建立情报合作关系,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发展。东江纵队对三年解放战争胜利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与琼崖纵队一道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对日、伪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者约3500人。东江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有2500余人在抗战中英勇牺牲。东江党组织在抗战中得到恢复和发展,党员人数从1938年初的100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3970多人。
Tips02凝聚东纵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惠州是东江纵队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地,下辖的博罗县罗浮山曾是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东江军政委员会(后合并为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和东江纵队领导机关驻地,是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中心。
东江纵队纪念馆(惠州)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朱明洞景区内,于2003年12月2日,暨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首批列入“全国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2023年为纪念东江纵队成立80周年,在惠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牵头发起全国8家东江纵队历史纪念馆组成馆际联盟,旨在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人才共育、项目共研、品牌共创等方式,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参加联盟的八家纪念馆分别为: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东莞市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市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深圳市大鹏新区博物馆(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陈列馆。
Tips03五大主题共述东纵历史
基本陈列《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包括五大主题篇章,具体包括:
第一部分“南国烽烟举战旗”: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 殖民地。在濒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前,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面对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广东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富有革命传统的东江儿女积极响应,建立人民抗日武装,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部分“中央指示扭危局”: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在东移海陆丰的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危急关头,中共中央书记处发来“五八”指示,部队奉命返回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逐步扭转危局。
第三部分“伟大营救护文脉”:全民族抗战以来,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云集香港。香港沦陷后,日军对他们进行大肆搜捕。根据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指示,广东党组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周密部署, 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功转移到内地。茅盾称 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第四部分“亮剑挥戈势如虹”:为顺应抗战形势变化和部队发展需要,1943年,中共中央指示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基础上,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简称“东江纵队”)。东江纵队高举抗日旗帜,奋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抗日劲旅。
第五部分“北撤南征立新功”:抗战胜利后,为争取全国和平民主,1945 年 8 月 28 日,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10 月 10 日,国共两党在重庆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根据国共相关协议,东江纵队主力北撤山东,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在广东的复员人员坚持斗争,发展壮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后与两广纵队一道,为解放华南作出了突出贡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