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各方合力,清城区源潭镇让“身边绿”成“时时美”

作者 黄玉熹;曾亮超 2025-02-22 11:58

天色渐晚,炊烟袅袅,晚餐之后,不少村民相约出行,到村后的休闲公园散步消食。“村后的道路平整了,路边种了红花风铃木,春季迎来花期,特别好看,大家都愿意来这里走一走。”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

位于清城区源潭镇青龙青上村的青龙休闲公园,成为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青龙村党委副书记潘炳森说,这些红花风铃木是2024年春天种下的,经过一年的生长,迎来了花期。今年,青龙村规划在休闲公园内加种火焰木、香樟、美丽异木棉等苗木,不断丰富休闲公园的景色。

而在不远处的洞尾良洞村,12棵古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上,有200年以上的红锥树、大榕树,150年的枫香树……在充分保护古树的基础上,村里建起了古树公园,有效扩展了古树的生长空间和群众的活动空间。

青龙村和洞尾村是清城区源潭镇推进乡村绿化工作的一个缩影。去年,源潭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45场次,汇集巾帼志愿者、青年群体、党员干部、村民群众等各方8000余人次力量,落实苗木4.6万株,为源潭增添新绿,为群众绿化环境。

荒山变身小公园

村民休闲多了新去处

罗清葵给红花风铃木浇水。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罗清葵给红花风铃木浇水。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以前村后的山上是竹林和桉树,没有平整的道路,大家都不来后山。”村民陈先生说。

随着乡村绿化工作开展,源潭镇将青上村后山进行清理,平整了一条上山道路,并在道路两旁种下红花风铃木。潘炳森介绍说,去年种植了290棵红花风铃木,在管护员和村民的共同保护下,基本全部存活。

青上村的红花风铃木盛开了。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青上村的红花风铃木盛开了。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花期到来,上山的路边火红一片,大家看了都开心,道路平整之后,也都愿意到后山休闲散步,”陈先生说,环境好了,大家也会出力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美丽风景,“希望山上种上更多花木,让风景变得更美丽。”

村民的想法即将变成现实。

今年,源潭镇计划在青上村后山加种苗木,潘炳森说,计划在青上村种植700多棵苗木,包括火焰木、风铃木、美丽异木棉、香樟树等品种,“通过种植苗木,加大对苗木管护,为村民生活提供更多美丽风景。”

洞尾村古树公园。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洞尾村古树公园。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而在洞尾村,古树公园内的石梯沿山而上,公园内有石亭、石凳供村民休憩,每一株古树上都悬挂了独属的“身份证”,扫一扫就能查看编号、科属、树龄、保护等级等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村聘请了专人负责,每个月都会对古树以及附近的山林进行检查,如发现有虫害,会立即报告处理,并按照“一树一策”的要求,做好建档挂牌保护工作,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和推广。

种管结合护绿

各级联动实现“时时美”

苗木种下之后,更需要时时管护,才能茁壮成长。在推进乡村绿化工作中,源潭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引领“种绿增绿”、党员带头“管绿提绿”、党群联动“爱绿护绿”,同时,以“管护网格化、队伍多元化、责任具体化”建立各村(社区)乡村绿化管护党群志愿服务队,实施“三定五必到”工作机制。

此外,源潭镇结合乡村绿化工作,在全镇推行“小手拉大手”工作机制,引导青少年群体加入到苗木日常管护工作,并由青少年群体带动家庭成员,营造“乡村绿化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巧用乡村绿化“积分制”,开展全民“爱绿植绿护绿兴绿”行动,推动绿化美化由“村里事”变成“家里事”,从“一时美”向“时时美”转变,持续巩固和提升乡村绿化工作成果。

“在日常管护过程中,要随时关注苗木的生长情况,浇水施肥除草等一件都不能落下。”青上村绿化管护员罗清葵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天气干燥,就要随时关注苗木情况,及时浇水,遇到苗木有病害,也要及时处理,确保苗木成长。

陈先生也表示,村民在日常休闲过程中,要是发现苗木有异常,也会及时处理,处理不了则联系村委会找专业人士来进行处置,“村里有了这么好的风景,大家都很珍惜,纷纷行动起来维护乡村绿化。”

又是一年春来到。源潭镇今年计划种植苗木4万余株,主要为陈皮柑、香水柠檬、火焰木、土沉香、美丽异木棉、香樟、龙眼、黄皮、海南黄花梨、荔枝等。为了更好植绿护绿,源潭镇发出《致源潭镇广大企业、企业家朋友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借助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绿化的重要意义。目前,源潭镇内党员干部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两新”组织、企业家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村民群众积极参与,逐步汇聚起建设绿美源潭的强大合力……

南方+记者 黄玉熹

通讯员 刘伟杰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