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用耳机听歌也会损伤听力!在3月3日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禅城区的医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宣传爱耳护耳知识,关爱听力健康。
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在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下称“佛山禅医”),一场2025年爱耳日公益宣传和义诊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及听障人士参加。活动上,主办方为听障人士捐赠了助听器,耳鼻喉专家向公众科普正确的爱耳护耳知识。
“听力损失不仅会影响日常交流,还可能导致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佛山禅医耳鼻喉科主任梅晓峰表示,听力损伤患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助听手段和治疗方法。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据悉,助听器适用于轻度到中度听力损失患者。助听器可以放大声音,帮助患者更好地聆听。选择助听器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耳道情况、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专业验配,并定期调试和维护。
听力下降的市民,除了通过助听器可以补偿听力,还可植入人工耳蜗。梅晓峰表示,人工耳蜗通过电刺激听觉神经,来帮助患者恢复听力。人工耳蜗适用于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特别是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的患者。去年,佛山禅医耳鼻喉科率先在佛山地区开展“港澳药械通”的科利耳CI632人工耳蜗,成功实施了10例手术,其中最小年龄为9月龄,为本地及周边的重度和极重度听力下降患者带来新的听力重建解决方案。今年,人工耳蜗集采政策即将落地,从原来的25万余元降到了5万余元,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可让更多听力障碍人士重获新“声”。
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知多D:
如何预防、减少听力损伤风险?
1. 环境与行为预防:
避免噪音暴露: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的噪音(如工地、KTV)会损伤毛细胞,建议佩戴降噪耳塞或减少暴露时间。
安全用耳习惯:使用耳机时遵循“60-60原则”(音量≤60%、时长≤60分钟),避免用尖锐物掏耳朵。
2. 疾病与药物防控:
及时治疗耳部感染:中耳炎、外耳道炎等可能引发传导性耳聋,需规范用药。
警惕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使用前需评估听力风险。
3. 高危人群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出生后72小时内完成初筛,早发现先天性耳聋。
中老年群体定期检查: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测。
二、治疗:早发现、早干预
1. 早期诊断:
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就医,通过激素、高压氧治疗可显著提升恢复概率。
传导性听力损失:鼓膜穿孔、听骨链问题可通过手术修复(如鼓室成形术)。
2. 科学选择辅助设备:
助听器:适用于轻中度听力损失,需经专业验配,避免网购“模拟助听器”加重损伤。
人工耳蜗:针对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9月龄-3岁儿童植入效果最佳,需抓住语言发育黄金期。
3. 创新技术应用:
基因治疗:针对遗传性耳聋,部分基因突变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干细胞疗法:毛细胞再生研究为未来治疗提供新方向。
三、康复:重建沟通能力
1. 设备适应性训练:
助听器康复:初期需从安静环境逐步过渡到嘈杂场景,适应声音放大效果。
人工耳蜗调试:术后需多次调机,配合听觉训练(如辨音、辨词)提升效果。
2. 语言与心理支持:
儿童语训:植入人工耳蜗后需持续进行语言康复,家庭参与至关重要。
成人心理干预:听力损失易引发社交回避,建议加入患者互助团体,减轻心理负担。
南方+记者 李晓莉
通讯员 陈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