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不美?可以从水墨艺术的视角来看。一场持续40天的画展,为观众认识化州打开了又一扇窗。
1月20日启幕的董必清国画研修师生作品展,接连在当地文化场馆举办,100余幅精品画作面向公众展出。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数万市民群众纷至沓来,共享这场早春的艺术盛宴。
董必清国画研修师生作品展在化橘红博览馆展出。
“我们的化州 我们的家乡”
董必清国画研修师生作品展由化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指导,市文明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主题为“我们的化州 我们的家乡”。
画展启幕以来,100余幅画作接连在化州市博物馆、化橘红博览馆展出,作品皆出自本土知名画家董必清及其学生之手。
画展展出100余幅画作。
在董必清师生的笔墨间,化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基因被提炼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花茂果盛》中饱满的化橘红果实、《学宫孔庙》里沉淀千年的儒家文脉、《跳花棚》中跃动的非遗韵律……这些作品将地域特质转化为艺术语言,形成了“看得见的乡愁”。
董必清长卷作品《故乡的原风景》,则通过新旧时空的镜像对照,分别呈现化州河东1979年及2019年实地写生的画面。画作中,一侧是上世纪粤西县城的风貌,另一侧现代化州大桥横跨鉴江,桥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远处建筑群层层叠叠,生动展现了化州40年的沧桑巨变。
下方为长卷作品《故乡的原风景》。
“化州的美值得更多人知道,也值得更多人来挖掘。”现年74岁高龄的董必清曾师从岭南多位国画大师,并在中国画坛有一定影响力,近年退休返乡后专注于家乡国画题材创作。他坦言自己也在重新认识家乡的美,希望用鲜活的艺术讲好家乡故事。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董必清返乡后还开设研修班,致力于传承国画艺术。在他的带动下,一批集合各行各业的美术爱好者踏入艺术的殿堂,化州的风土人情成了他们笔下水墨的源泉。
董必清学生作品。
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一场国画作品展,端出了化州文化“大餐”,也寄托了化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塑造的美好愿景。
去年7月起,化州市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艺美课堂”活动,该课堂首站走进新安镇新塘村,由董必清带领新塘村少儿进行写生教学,将高品质文化资源送到基层。
在名师助力下,孩子们对化州的鼓楼飞檐、孔庙朱墙、橘红物产等注入年轻视角,勾画出心中最美的家乡。去年底,化州市文化馆将200多幅少儿画作集中展出,画展主题也定为“我们的化州 我们的家乡”。
少儿作品展。来源:化州融媒
“‘我们的化州 我们的家乡’不仅是展览的标签,我们希望以艺术为媒介,让美育浸润文化认同,打造化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化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持续推出公益课堂,邀请文艺名家因地制宜开设美育课程,让“我们的化州 我们的家乡”从口号转化为真切的心灵归属,提升化州的文化软实力,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下,化州市依托“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阵地覆盖优势,正加快推进更高水平文化强市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期待化州以此为契机,将艺术创作、非遗传承、文旅开发等要素系统整合,让“化橘红之乡”的文化品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图:南方+记者 杨建雄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