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然资源这一年④ |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广东自然资源 2025-02-06 16:27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广东是海洋大省,拥有全国最长的、绵延4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分布在广阔海域上的1963个岛屿,海域面积居全国第二。

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1310”具体部署,“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打造海上新广东上取得新突破”作为10大新突破之一,举足轻重。

沿着领袖嘱托的蔚蓝坐标,满载着勇立潮头的信心荣光,这一年,广东省自然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大力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加强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不断促进海岛保护和利用管理,在海洋强省建设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引擎”动能澎湃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

浩渺南海之滨,广东傲立潮头。2023年广东海洋经济总量1.88万亿元,约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1/5;目前,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广东呈现出蓝色引擎动能澎湃、潮头正劲的态势。

这一年,广东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样板”。

通过指导广州、深圳等沿海六市编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探索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机制、新模式。印发省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创建方案,研究编制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打造一批海洋经济发展平台。

这一年,广东海洋经济犹如一艘巨轮,在时代的浪潮中稳健前行,为做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省自然资源厅推动省人大将《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列入2024年立法计划,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持续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大力拓展海洋经济纵深,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作为海洋经济的“优等生”,广东通过培育海洋新兴产业,进一步挖掘海洋资源的潜力,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广东海洋经济6大产业蓬勃发展。这一年,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投入1.9亿元,支持项目37个,推动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广东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个重大平台为重点打造向海开放高地,大力推进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成功进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等一批“国之重器”加快建设。

这一年,省自然资源厅加快推进海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从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出征,奔赴南极;向着远洋深海,广东的探索步履不停,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建设取得新突破。

在2024年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正式揭牌,并启动首批海上试验,当日试验场正式对外提供测试服务,标志着该试验场从筹备向应用迈出重要步伐。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的投入使用,有利于充分释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能,推动涉海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一年,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汕尾建成投运;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正式投运;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正式投产;全国首条海岛低空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随着海洋经济的蓬勃兴起,广东海洋科技创新日渐活跃,涉海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中广核阳江南鹏岛项目

加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激发创新活力

在“海洋强省”建设中,广东的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东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不断促进海洋资源高效利用,有效保障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重大用海项目加快“下海”。

这一年,为守护“蓝色粮仓”,广东不断强化现代化海洋牧场海洋资源要素保障。

2024年5月和7月,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印发《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园建设的通知》《广东省海洋产业园(海洋牧场类)用海选址及控制标准(试行)》,创新海洋产业园开发模式,指导沿海地市做好海洋产业园选址与设立工作,全面推行养殖用海整体论证,实施海洋牧场项目“标准海”供应。

经统计,广东已有7个沿海地市组织完成17个海洋产业园(海洋牧场类)规划选址工作,全省养殖用海整体论证面积超过16万公顷。2024年,全省共审批开方式养殖用海336宗,面积19207公顷,同比增加153%,有力保障海洋牧场项目用海需求。

这一年,广东着力解决项目用海难点堵点问题,提升用海审查报批工作效率。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共批准项目用海513宗,批准面积30895公顷,同比增长76%。其中,汕头港广澳港区三期工程等11宗重大项目用海报经国务院批准,面积3853公顷;东莞市虎门镇长堤路工程等34宗项目用海获省政府批复,面积5057公顷。

这一年,广东还加快推进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

2024年3月,广东全面完成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未批已填”区域处理方案审查备案工作,释放历史遗留填海成陆空间共4435公顷。截至2024年12月底,广东累计推动备案区域内35个项目完善用海审批手续,盘活利用历史遗留问题用海面积1748公顷,变“问题存量”为“发展增量”,有效推动低效用海退出。

深中通道

在开发中保护,谱写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篇章

近年来,广东坚持开发与保护一体推进,坚持以战略留白思维加强海岸线保护利用,加快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海域海岛精细化管理持续深化,扎实做好海洋防灾减灾,谱写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篇章。

这一年,广东持续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开展海岸线专项整治修复行动。

按照省政府《海岸线保护整治修复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从加强规划与审批管理、推进海岸线综合整治、加快海岸线生态修复、强化执法监管与考核等四个方面提出13项措施。从2019年至今,全省共计完成海岸线整治近300千米,滨海湿地恢复超5400公顷,海岸线的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年,广东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持续推进“生态化海堤、滨海湿地、魅力沙滩、美丽海湾、活力人居海岸线”五大工程建设。

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这是广东入选的首个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也是广东首个初步建成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通过先行先试,惠州市创新打造“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首创我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红树林变身“金树林”。

加强海岛的生态保护、促进海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人岛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这一年,广东持续推进“和美海岛”建设,在东澳岛等“和美海岛”开展受损岸线及岛体的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以点带面,形成岛绿、滩净、水清、物丰的人岛和谐新格局。同时,开展无居民海岛岸线勘测,目前已完成了1906个无居民海岛的岸线勘查工作。

广东积极探索海岛旅游开发利用新路径,并出台《广东省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开展跨海岛旅游试点,推出龟龄岛-江牡岛-伏羲1号“跳岛游”旅游线路。

这一年,广东注重海洋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运用,高标准开展新型海洋警戒潮位标识物的布设、风暴潮漫滩淹没系统建设、海洋灾害风险普查三维立体地图制作等工作;广东海洋观测和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现已初步建成以海洋站、浮标、志愿船和地波雷达等观测手段为主,覆盖全省近海与近岸的海洋观测网;不断升级海洋预警预报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以近海海洋环境预报、重要海湾、重点海水浴场、中长期预报、灾害预警、生态预警和数值预报七大类产品为主,其他海洋行业领域专题预报为辅的全要素的预报产品体系。

惠州市惠东考洲洋盐洲红树林保护区候鸟成群

一艘艘海洋科考船探索深蓝奥秘、一座座港口通江达海“链”全球、一片片红树林点缀着千里海疆……海洋GDP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的广东,正站在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关键节点。

这一年,我们始终保持“勇挑大梁”的政治担当、“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着力构建向海图强再造海上新广东的发展格局。

这一年,我们把海洋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作为“卓粤·自然”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的重要抓手之一,不断向海深耕,建设蓝色战略要地,因地制宜加速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这一年,我们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好统筹海洋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着力提升海洋生态品质,让海更蓝、岛更秀、湾更美。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回望2024年,广东着力优化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强化海洋资源要素保障,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多轮驱动打造“海上新广东”,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为广东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