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民政部官网披露了2024年全国婚姻登记数据。据民政部官网发布的《2024年4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与2023年的全国结婚登记768.0万对相比,下降了约20.5%;离婚登记数则增加了2.8万对,上升了约1.1%。
记者同时从深圳市民政局官网上看到,2024年深圳结婚登记为91926对,对比2023年的108536对同比下降了15%,但仍高于2022年84984对结婚登记人数。值得一提的是,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初婚人数达107.11万人,是全国唯一初婚人数破百万的省份。其中,深圳、广州、东莞分别排名前三,这就意味着去年深圳是全国结婚登记人口最多的城市。
虽然深圳今年的婚姻登记数据有所下降,但仍领跑全省。2024年广东结婚登记量前五的城市依次为:深圳(91926对)、广州(83712对)、湛江(32737对)、佛山(31121对)、东莞(29208对)。
多次“夺冠”揭示了深圳在婚姻市场上的繁荣和吸引力,搞钱深圳摇身一变成“婚都”,这座城市到底有着怎样的吸引力?
年轻之城与婚姻引力
人口红利下的浪漫选择
在深圳,结婚要“拼手速”。一位受访者表示,在深圳想要预约领证,普通的日子都要提前半个月预约才稳妥,如果赶上拥有超高人气的2月14日和5月20日等特殊节日,各区民政局更是要现场排“长龙”。“深圳可以提前15天进行登记预约,但名额很紧俏,早上放号还能抢,等到晚上很可能没号了。”
深圳的婚姻登记数据和热情,首先与其独特的城市基因密切相关。作为全国人口最年轻的超大城市(平均年龄32.5岁),深圳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者、创业者及高学历人才,形成庞大的适婚群体基数。有相关数据显示,深圳人的初婚年龄是30.8岁,“年龄到了”的年轻人口,自然是结婚的主力军。
在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中,深圳连续两年位居榜首,成为最吸引“95后”的城市。报告指出:深圳拥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户门槛,叠加创新的产业结构,提供较多工作岗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就业。高度的人口流动性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交融,也使得深圳的婚姻观念更加开放包容,对于结婚的态度相对积极;坚实的经济基础,也让更多年轻人有了迈入婚姻殿堂的信心。
一名“95后”程序员受访时感慨:“在深圳,同龄人都在讨论买房、落户、结婚,这种氛围让人自然将婚姻纳入人生规划。”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25-35岁常住人口占比达4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年轻的活力与包容性,让深圳成为多元婚恋观的试验场。从“裸婚”到“旅行结婚”,从“云端颁证”到“集体婚礼”,深圳年轻人更倾向于用个性化方式诠释婚姻意义。
政策温度与场景革命
婚姻服务的“深圳速度”
以前,深圳的外来人口想要结婚领证,通常需要请假回老家。2021年6月起,深圳的新人们就省去了这项喜事中的“麻烦事”。
作为全国首个实现“跨省通办婚姻登记”的城市,深圳打破户籍限制,推出“云颁证”“周末预约”等便民服务,在便捷新人的同时,让婚姻登记从“行政流程”变为“仪式体验”。这种行政效率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支撑,是深圳结婚登记人口“节节攀升”的必要保障。
以即将来临的“古代情人节”(元宵节)及2.14西方情人节为例,为满足高峰期新人们的登记需求,深圳各区婚姻登记处结合“双节”特色,推出了一系列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创意的主题活动,助力新人情定终身,传递婚俗新风。
其中,龙岗区民政局联合龙岗儿童公园推出“龙岗有囍,爱有意思”主题活动,打造“龙情蜜市”婚庆市集,完成登记的新人们不仅能免费参与抽奖,还有机会获得摩天轮体验和专业跟拍服务,还能在摩天轮上文字霸屏告白,让爱意在夜空中闪耀。
罗湖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将于2月14日举行“情定罗湖,幸福启航”新婚辅导讲座,还将结合“罗湖迎春福利多,消费还能抽汽车”主题,联动商家开展促消费活动。龙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将在国内首家提炼婚姻核心价值观的婚姻文化体验馆开展集体颁证仪式,并于2月14日举办新婚讲堂,引导新人树立正确婚姻观。福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将在情人节当天邀请劳模代表为当天结婚的新人举行集体颁证仪式。同时,各区婚姻登记处也将通过集体颁证、专题讲座、新婚沙龙、设置拍照打卡点等多种形式,为新人们送去新婚祝福与节日问候。
“为应对‘双节’登记高峰,深圳各区婚姻登记处通过‘预约+现场办理’双通道、增设窗口、延时服务等措施提升效率,未线上预约的新人也可携带材料现场办理,不办完不打烊,切实保障‘甜蜜需求’。”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深圳市民政局进一步指导各区婚姻登记处优化便民服务措施,在后续“甜蜜日子”里,也将陆续推出各类特色活动,努力提升市民婚姻登记的体验感、仪式感。
山海为媒与产业赋能
婚庆经济的“湾区样本”
深圳的婚姻吸引力,正在重塑城市经济肌理。盐田与大鹏两大滨海城区,通过“婚庆+文旅”的深度融合,开辟出千亿级甜蜜经济新赛道。
盐田区以“世界婚庆之都”为目标,将大梅沙、小梅沙升级为婚礼目的地,联动星级酒店、婚纱摄影、珠宝设计等产业链,打造“登记-婚宴-蜜月”一站式服务。大鹏新区则依托山海资源,开发“恋屿深空”低空婚礼、“情海似梦”海洋主题婚宴,将婚庆消费延伸至游艇、热气球等高端业态。以一场婚礼平均几十人参与计算,1000多场婚礼就可以带来数万的人流量,“甜蜜经济”的带动力量不容小觑。
从“产业配套”到“幸福基建”。深圳的婚庆经济已超越传统服务范畴:盐田区打造“婚纱城+珠宝城”消费集群,大鹏新区培育“鲲鹏青年社”等交友平台,甚至将“520”“1314”等数字密码植入酒店客房定价——这些创新不仅满足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更让婚姻成为驱动文旅、消费、制造联动的“幸福密码”。
深圳的“婚都”现象,本质是一场人口结构、政策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协同进化。它证明了在大城市“恐婚”“不婚”声浪中的另一种可能性:当城市以年轻人为中心重构服务逻辑,将制度善意转化为场景创造力,婚姻便不再是压力下的妥协,而成为个体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浪漫选择。
未来,随着深港婚庆服务一体化、AI婚恋匹配等新趋势的涌现,深圳或将为超大城市婚恋生态提供更具启示性的样本。正如深圳一位红娘所言:“这里不缺爱情,缺的是让爱情落地的土壤——而深圳正在创造这样的土壤。”
南方+记者 许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