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道旁,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出行路;沙田河上,改造后的田心桥解决了村民雨天出行难;河岸边,绿意盎然的碧道与助力农业生产的机耕路并肩延伸,不远处经过整治的低效用地变身生机勃勃的良田……
去年以来,惠州市惠阳区三和街道凝心聚力、因地制宜谋划全坑村乡村振兴“四个一”发展路径,通过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夯实富民产业、推进土地整治,党建引领形成多方合力,持续激活省级典型村培育新动能,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丽画卷。
驱车驶入三和街道全坑村,一路蜿蜒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整洁的农村公路,沿途沃田广袤、绿树环抱、山水相映,风光优美。要想富,先修路。全坑村位于三和街道的东北面,周边工厂企业多、进出车辆多。过去,原有村道窄、路面坑洼不平,尤其是下雨天,村民出行不方便,也不安全。去年9月起,村委将改善村里交通状况作为切入口,不仅把原先3.5米宽的进村道路扩宽至5.5米,更严格按照“最美农村路”的标准打造。在区政府、街道的支持下,全坑村村民自觉自愿投工投劳参与其中,打造了一条实实在在的“民心路”。今年9月起,全坑村还对全坑村宏和自来水厂至沙田镇鹤山村的交界路段进行了道路照明亮化工程建设,为全长约6公里的全径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73座,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夜间出行条件,提高了安全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
近两年,全坑村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华丽蜕变,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道路不断拓宽,沙田河经过整治愈发清澈,与两岸绿意盎然的碧道交织,环境越来越美,车流人流越来越多,带动村里的农家乐、采摘园也兴旺起来,6个村民小组1200位村民的腰包变鼓了,日子变好了,乡亲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节节攀升。
全坑村四面环山,65%以上都是耕地、林地,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少。村委经过多方考察调研,紧抓全坑村作为惠州市“十大美丽原生态”村,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具备金线莲种植的天然优势,积极谋划扶持发展金线莲种植等特色农业。“我们引入金线莲种植企业和先进种植技术,全面推广科学种植模式。”全坑村党支部书记黄德贤说。如今,村内金线莲种植面积已有几十亩,烘干后的金线莲成品达到9000元/斤的售价,成为增收致富的“金色产业”。该种植基地也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在每年约三、四个月的种植、采收高峰期,基地用工量可达四五十人,促进了全坑村及周边村庄不少闲散劳动力,尤其是中老年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下来,三和街道、全坑村将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支持企业扩大金线莲种植面积,让“小金草”托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近两年,三和街道全坑村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加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让“良田连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美好图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2023年起,全坑村大力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做好土地治理文章。通过将土地流转到联合社,再流转到种植大户,形成“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联动模式,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黄德贤坦言,最初,村民并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把土地整合流转的好处给村民算清。最终共推动240多亩土地的集约流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全坑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元,同比增长40%。今年6月,全坑村还成立了强村企业——惠州市前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农业旅游观光、农产品种植及批发、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主营业务,通过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推动全坑村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该公司负责人陈重决表示,强村公司的成立,更有利于村里深挖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串点成线,以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激活农村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据了解,在强村公司的推动下,今年全坑村又有3个村小组约400亩土地陆续实现了集约流转。
记者在田心村小组看到,一台台挖掘机挥动着“长臂”正在进行土地整治作业,不远处完成水稻收割的成片农田经过翻耕后,冬种的辣椒已长出嫩绿的幼苗,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坑村将打造成一个“千亩方”,原本低效的坑塘水面、果园地等,经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建设灌溉和排水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建设成高标准现代化农田示范区,规模化种植水稻及其他特色农作物。最近,该公司还创新开发了首个农旅产品“走进金秋全坑,体验丰收喜悦”农业观光休闲活动,一经推出后广受欢迎,吸引了160余组亲子家庭参与,成为强村公司实体化运作后,积极拓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渠道的有益探索。
除了农旅业务外,强村公司还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兰花基地及金线莲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形成“种植—销售—农旅研学”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三和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凝心聚力,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全坑村这一昔日的革命老区村庄,走上乡村振兴道路。一方面,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参与乡村建设。今年3月,在“小披檐”统一改造工作中,全坑村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带动村庄工匠参与,3天时间就交出“小披檐”作业面150栋,促进农房风貌品质全面提升。此外,还积极发动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植绿、认种流转盘活的撂荒耕地、捐助清淤设备。村民看到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效,也主动对自家门前“三包”区域的杂草和垃圾等进行清理,并自发在“四旁五边”区域种植花草树木,形成了全村动员、全民参与美化环境的生动场景。
“没建新桥之前,这里经常会被水淹到,我们过不了。现在建了新桥,方便很多,摩托车也可以过去,下雨天也不怕了。”谈及田心桥的改造,家住田心村民小组的村民曾文惜赞不绝口。近期,经街道人大牵头,村委会、村民小组配合,多方合力推动实施田心桥升级改造工程。短短二十多天,就拆除原有老旧桥墩,增设钢筋混凝土桥墩,铺设厚钢筋混凝土板作为新桥面,并在桥两侧加装不锈钢护栏和彩灯。升级改造后的田心桥焕然一新,桥面高度增加,桥的安全性和美观性也得到提升,村民雨天出行不再受阻。
一系列举措不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让村庄成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成为产业园区的“后花园”。
全坑村委会表示,下来还将与学校展开合作,共同开展农业科研项目,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推广农业新技术,持续发力做好“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让这片绿水青山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让村民们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惠阳县融媒体中心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