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企携手!珠海斗门启动高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系列活动

2025-07-21 21:26

7月18日下午,珠海市斗门区高校科技成果“先用后转”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项目供需对接会在富山综合服务中心举行,深入贯彻“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条、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斗门区、市教育局、市科技创新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相关领导,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科技学院等高校代表,以及区内重点企业、金融机构负责人共百余人参会。

创新模式破题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让企业先免费试用专利技术、再自主选择转化,既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又为高校成果搭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通道。”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荣固在致辞中介绍,作为珠海率先探索“先用后转”模式的区域,斗门已梳理640余项高校专利纳入资源库,收集60余项企业技术需求,向企业推广55项重点专利,首批匹配项目即将进入实质对接阶段。

据悉,“先用后转”模式是斗门区落实《珠海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若干措施》的创新实践。活动现场,珠海市中衢科技成果转化有限公司发布系列工作计划,明确将通过“每月专项对接+精准匹配服务”,推动高校专家进企业、企业研发人员进实验室,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

五链融合筑生态8个优质项目现场路演

活动现场举行了“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入库仪式。来自高校、企业、金融机构、服务平台的26名代表获颁聘书,标志着斗门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保障体系”正式启动。

在备受关注的项目路演环节,岭南师范学院、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珠海科技学院4所高校带来8个优质项目,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特殊教育等领域。其中,岭南师范学院的“高光谱成像护航特色农业与近海生态”技术、北京理工大学(珠海)的“跨域无人系统定位传输设备”、珠海科技学院的“碳点在纳米农业中的创新应用”等项目,与斗门“3+1”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高度契合,现场引发企业代表热烈咨询。

金融机构同步推介专属科创服务方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5家银行带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信用贷等产品,为“先用后转”项目提供全周期资金支持。

校地协同发力共绘创新蓝图

“高校专利转化率长期徘徊在10%左右,‘先用后转’模式将打破这一困局。”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唐宇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斗门“双百行动”结对高校,该校已遴选15项成熟度B级以上成果参与对接,将通过“双导师制”联合培养人才,开放重点实验室支撑企业技术攻关。

据了解,斗门区后续将重点打通“三大通道”:一是专利与需求匹配通道,依托技术经纪人精准对接;二是成果转化通道,每月举办专项活动推动“纸上技术”变“产品原型”;三是人才与产业融合通道,落实市、区人才引育政策,联动金融资源全程护航。

“‘先用后转’的核心是试错成本共担、创新价值共享。”梁荣固副主任表示,斗门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让更多高校成果在斗门落地生根,为“3+1”主导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下一步,斗门区还将围绕高端电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现代食品等优势产业,常态化开展校企对接活动,让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斗门打造“3+1”主导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

编辑 罗鑫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