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涉港的玩具承揽合同纠纷,近日在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法官的悉心调解下圆满解决。该案通过现场调查厘清事实,并创新采用第三方见证的履约方案,有效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港商李先生与其客户阿强是多年商业伙伴,近期,双方因一批货物闹得不可开交。李先生诉称,其已按阿强要求完成价值92万余元的玩具加工,但阿强拒不提货付款。阿强则表示,自己并不认可李先生主张的加工玩具类型及数量,且李先生未归还模具,故拒绝支付加工款,并提起反诉。
案件承办法官胡运科接手后,发现双方情绪对立,调解难以推进,争议焦点集中在对已加工玩具的认定上。
为查明事实,胡运科组织双方前往李先生仓库进行现场清点。面对堆积如山的400多箱、2000多盒玩具,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
经过一天的细致清点,货物基本情况得以明确,阿强也确认玩具没有明显质量问题。
胡运科敏锐捕捉到双方仍有合作基础:阿强仍有进货需求,李先生也需处理库存。他随即引导双方开展调解。
李先生同意降低部分货款并归还模具,阿强则同意接收货物。然而,新的难题出现——经历诉讼后,双方互信不足,对如何安全交接货物和支付款项心存顾虑。
为破解僵局,胡运科提出引入第三方介入帮助化解纠纷的方案。在法院协调下,双方选定共同信任的朋友作为中间人,制定了“四步走”的履约计划:阿强先支付部分款项;李先生将货运至中间人处,阿强验货后支付第二笔款;李先生收到款后交付模具;阿强最后付清余款。这一方案既考虑了双方的利益平衡,又确保了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可操作性。
在法院组织及第三方见证下,双方顺利完成货物交接和款项支付,纠纷圆满解决。
近年来,东莞法院把提升涉外涉港澳台审判工作水平作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回应当事人的多元司法需求,将调解贯穿于审判的全流程,以“如我在诉”理念力促案结事了人和。
2023年至今,东莞法院以调解方式累计化解涉外涉港澳台纠纷594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达14.87亿余元。
南方+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邓玉廷 袁小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