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生探访云浮石雕匠人梁奋勇,看石头如何开出艺术花

作者 陈玮琪 2025-07-20 08:30

近日,佛山大学“源心·夏乡”实践团(下称“实践团”)走进云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梁奋勇,探寻云浮石雕的创作技艺与传承脉络,深入了解石雕艺术的制作工艺,感受匠人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传统石雕工艺的现代传承

梁奋勇(曾用名梁伟文)是云浮石雕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曾参与国家级项目《地久天长》大型壁画的全程制作。作为云浮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他先后荣获“云浮市优秀民间艺人”“广东省优秀民间工艺家”等多项荣誉称号,《放眼未来》《依石无忧》等代表作品更是在国内工艺大赛中屡获殊荣,多件作品被云浮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梁奋勇创作的精缩版《地久天长》。

梁奋勇创作的精缩版《地久天长》。

多年来,梁奋勇及其团队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将传统石雕工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设计出兼具扩音功能的手机支架等石雕产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活力。“年轻人才的流入对云浮石雕的发展至关重要,他们既能为传统工艺带来前沿的市场洞察,又能确保非遗技艺薪火相传。”梁奋勇表示。

梁奋勇团队设计的石雕产品手机支架。

梁奋勇团队设计的石雕产品手机支架。

环环皆重要的石雕制作

在梁奋勇的讲解下,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立体石雕制作的全过程。其中,选材是第一步,也是最考验眼力的环节。“合适的石材可遇不可求。”梁奋勇向实践团成员分享, “每块石头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读懂它的纹理、色泽和质地。”

雕刻环节最考验匠人的真功夫。据了解,对于大型石材,纵然匠人已有雕刻思路,但实际雕刻时常会出现意外的纹理与色彩层次,这便需要匠人根据石材特性即时调整创作方案。“在手艺人的手里,通过因材施艺赋予石头生命力,平平无奇的石头变得活灵活现。”梁奋勇指着一块正在雕刻的石料说,“避开石材的裂缝等缺陷,对石材的分层情况巧妙构思、调整设计,从而把石头的特点变成作品的亮点。”

雕刻现场。

雕刻现场。

最后的打磨工序同样重要。“从粗磨到细磨,要让石头呈现出最自然的光泽。”梁奋勇笑道,“这个过程急不得,需要耐心和细心。”实践团成员发现,经过打磨的石雕作品光泽均匀,通体透亮,触手温润。

打磨现场。

打磨现场。

捐赠作品助力石艺“出圈”

近年来,梁奋勇向云浮市博物馆捐赠了多件精品石雕。“捐赠石雕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希望有更多人了解云浮石艺。”于梁奋勇而言,捐赠石雕作品不仅是对雕刻艺术的热爱,更是对云浮非遗文化传承的深切期盼,每件作品都承载着他对雕刻艺术的敬意与期许。

梁奋勇向云浮市博物馆捐赠的作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梁奋勇向云浮市博物馆捐赠的作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在石雕作品的市场销售上,梁奋勇有自己的见解。“收入是一方面,但更重要是拓宽石雕的销售之路。”在梁奋勇看来,当云浮石雕的市场不断扩大,名气才能越来越响亮,收获更多关注。

在传承云浮石艺的道路上,梁奋勇始终不遗余力,对每位学徒都倾囊相授,只为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前往当地技校授课,介绍云浮石艺的历史渊源和精湛工艺,用生动的讲解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他深知,只有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投身其中,云浮石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与新活力。

从参与国家级项目《地久天长》的年轻学徒,到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非遗导师,梁奋勇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匠心传承”。在他身上,实践团成员看到了“石上生花”的生动诠释——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让冰冷的石头开出艺术的花朵;用与时俱进的创新,让传统工艺在当代绽放异彩。

南方+记者 陈玮琪

通讯员 张文采 杨琪 冼梓君

编辑 张会玲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