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大范围进入盛夏时节,公众出行热情高涨,旅游、探亲、货运、通勤等交通活动日益频繁,道路通行压力持续上升。在高温、长途、夜间出行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疲劳驾驶风险持续抬头,成为当前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中的突出隐患。
近期,全国多起因疲劳驾驶导致的典型交通事故警示我们,疲劳驾驶是具有强隐蔽性和破坏性的风险之一,尤其在高温时段与高强度出行环境中更易发生。
一、夏季疲劳驾驶风险凸显
夏季是交通安全形势较为复杂的时期,在长时间、高频次、高温度的行驶状态下,疲劳风险显著上升。
(一)高速公路风险突出
暑期期间,高速公路出游出行车流量增多,货物运输量大,长途驾车比例高,特别是夜间小客车与货车车流交织混行。驾驶人连续驾驶时间普遍较长,易出现注意力下降、反应迟缓等疲劳症状。据统计,凌晨和下午3时至4时是人体最易犯困的时候。
(二)客运及旅游风险上升
随着中小学陆续放假,家庭自驾游、团体旅游显著增多,旅游包车运行频率提高,部分驾驶人出于避开高温或堵车的考虑选择夜间或凌晨出发。这类集中性、长距离的出行需求使得驾驶负荷增大,事故风险上升。
尤其是在人员较多的车辆中,如旅游大巴或多人结伴乘坐的小客车,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人员聚集伤亡。
(三)群众出行大幅增加
广东省作为人口流动大省,暑期期间道路运输压力进一步加重。今年以来,全省大客车出行强度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驾驶人应对疲劳隐患予以高度关注。
(四)气候因素加剧风险
7月至9月,全国多地气象部门已发布高温预警。高温热浪叠加闷热天气,会导致驾驶人出现精神疲倦、注意力涣散等情况,显著增加疲劳感。长时间在空调车内驾驶还可能使人感知迟钝,进一步降低驾驶安全水平。
二、我们为什么会疲劳驾驶?
疲劳驾驶的背后,是驾驶习惯、出行时段选择以及客观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在夏季更加复杂:
(一)高温天气影响生理状态
夏季高温天气下,人体容易出现困倦、注意力下降等生理反应。长时间驾驶过程中,若未得到充分休息,驾驶人极易陷入“视线模糊、大脑待机、双眼关机”的疲劳状态。
(二)避高温心理诱发夜间行车
为避开白天高温,不少驾驶人选择夜间或凌晨出行,客货混行的交通环境显著增加。这种时段原本是人体生理休眠期,驾驶人警觉性较低,极易发生疲劳导致的追尾、偏离等事故。
(三)集中出行、多人同行提升事故后果
暑期出行以家庭自驾和结伴出行为主,乘员人数普遍较多。一旦驾驶人疲劳失控,容易造成车辆侧翻、碰撞等事故,后果严重,群体伤亡风险高。
(四)行车前准备不足与休息机制缺失
部分驾驶人未做好路线规划,忽视中途休息安排;部分驾驶人存在侥幸心理,长途驾驶中强忍疲劳、长时间不开窗通风,未遵循“连续驾驶不超过4小时,休息不少于20分钟”的安全规定,风险随之增加。
三、怎么预防疲劳驾驶最有效?
科学行车、安全休息,是预防疲劳驾驶事故的关键所在:
(一)遵守法规规定,定时停车休息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七款规定,驾驶机动车连续驾驶超过4小时应停车休息,且休息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长途出行时,务必合理规划每一段行程,切忌“硬撑”驾驶。
(二)提前规划路线,做到心中有数
熟悉路线、确认沿途服务区、计划休息点,有助于减少焦虑情绪,提高驾驶专注度。倡导主动避开高风险时段,特别是凌晨2时至5时的低警觉时段。
(三)科学安排行程,避免疲劳积累
建议遵循“逢三必进”原则,即每路过第三个服务区就应进站休息。可适当进行体感运动、洗脸洗手、开窗换气,及时缓解疲劳状态。
(四)保证睡眠质量,提升身体状态
夜间开车不可避免时,应在白天增加睡眠时间,尽量保证驾车前有6小时以上连续睡眠时间,避免“疲劳叠加”。
(五)随车准备降温、提神用品
在炎热夏季,建议在车内常备风油精、清凉贴、饮用水等防暑降温用品,提高驾驶舒适度,降低疲劳感。
方向盘虽小,却系着千钧重担
你手握的方向盘,牵动着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运,更系着一个家庭,甚至几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宁。一时的坚持,也许只是多走几十公里,但一旦错过警觉,带来的却可能是无可挽回的代价。
我们不想再看到你疲劳驾驶的样子,更不愿看到因疲劳驾驶导致的悲剧。请记住:不开疲劳车、不赶疲劳路,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人最深的守护。
来源:广东交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