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话题#建议大家都去频繁大量地记录生活#
登上热搜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赞同
“我也爱记录生活
回头看真的很有意义”
仔细回想一下
上个月的事你还记得多少呢
我们每天
起床、上班、上学
在晨光里开启新的“循环”
思维容易陷入惯性
如何打破这种困局呢?
有网友建议
那就是
坚持频繁、大量地记录自己
看完电影的感悟
打卡到好吃的餐馆
上下班路上遇见的人和事
脑子里一闪而过的灵感和想法
都可以被记录下来
在未来的某一天
一遍遍地翻阅过去的自己
就好像可以回味以前的快乐
把日子一页页攒成册子
再回头看
我们可能早已在不知不觉间
长成了连自己都惊叹的模样
记录自己
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还能成为情绪的出口
记录自己
可以是一篇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日记
一张温暖感动的照片
也可以是一段同朋友的对话
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
行为模式和成长轨迹
发现优点与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
那么
有没有一些方法能帮我们
培养记录自己的习惯呢?
今天把网友们分享的小妙招
打包奉上
快来一起试试吧
从“微小记录”开始
降低门槛
微小的记录
不会让我们感到压力
更容易坚持
比如:今天喝到了超好喝的奶茶
开会时没敢发言有点遗憾
突然想周末去爬山
……
用“碎片化工具”随时记
利用身边的的简单工具
(如备忘录、语音备忘录、相册+文字)
抓住一闪而过的瞬间
比如:看到好看的晚霞
拍下来加一句
“今天的天空像打翻了调色盘”
既简单又有画面感
设定“固定场景”
形成条件反射
把记录和日常习惯绑定
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固定的场景会让大脑形成
“到点就记录”的惯性
慢慢就成了自然
比如:睡前5分钟,躺在床上
回顾当天发生的事
写几句总结坐地铁/公交时
用手机记录下路上的观察或想法
允许“不完美”
拒绝自我批判
不用在意字迹好不好看
语言通不通顺
记录是给自己看的
不是写作文
画个表情、打几个关键词也可以
记录的核心是“留下痕迹”
而不是追求完美
放轻松反而能坚持更久
分享促思考
试着把思考写成小片段分享出去
(哪怕只给朋友看)
真诚地分享过程与感悟
收获到的反馈也能帮助自己思路更清晰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们可能会惊喜地发现
这些看似细碎的记录
真的变成了解自己的一把小钥匙
暑假将近过半
你的假期过得怎么样?
不少小伙伴已经开始了“整活”之旅
他们奔赴全省各地基层
有的用专业知识破解难题
助力当地农文旅发展
有的带着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点亮孩子们的纯真童年
有的探访村里老人
为爷爷奶奶拍照留念
有的创作生动墙绘
用画笔装扮美丽乡村
……
他们用视频记录下无数个感人瞬间
你的暑假又有怎样的故事?
期待你能点击下方链接
暑期记忆漂流瓶
跟大家分享暑期的特别经历
可以是你的某次小突破
是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是投身“百千万工程”实践的收获
假期后,我们一起回顾吧
来源:学校共青团、外研社UNIPUS、微博、抖音、小红书等
编辑:fi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