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平谈广东流行乐坛发展:爵士乐和粤语歌在全国创作领先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5:01

7月23日下午,岭南新民谣·第三季启动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在圆桌环节,各界专家为新大众文艺浪潮下广东流行音乐如何再攀高峰建言献策。


著名音乐制作人、词作家、评论家李广平亲历了广东流行乐坛的发展变迁,他认为广东音乐人的创作观念转变、从本土题材出发、本土唱片公司对音乐人才的选拔和造星机制是成就过去辉煌的重要因素。如今,他观察到广东的爵士音乐和粤语歌曲创作在全国的影响力增强,同时指出校园歌曲在流行音乐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此次岭南新民谣设置高校赛道是一个突破,“希望岭南新民谣能够成为新的广东原创歌曲阵地,能够超越岭南,走向全国。”


以下是李广平的观点全文:

我是广东流行音乐的这个亲历者和参与者,我特别想说一说我的看法。广东流行音乐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个辉煌时期,这个辉煌时期延续了10年,但是非常遗憾的就是辉煌之后就没有继续下去。辉煌是怎么创造的?我提三个观点,我觉得对当下还是有启发的意义的。

首先第一点就是广东音乐人才济济。我们有很多的人才,怎么样让这些人才破茧而出?最重要的一点是40年前或者说30年前,我们广东音乐人的创作观念转变得特别快,当时我们在一种什么环境下创作流行歌曲?左边是香港音乐人,他们拥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机制,有非常成熟的粤语歌创作历史,也处于非常繁荣的阶段;右边是台湾的都市化流行歌曲创作,他们也已经有一批非常优秀的音乐人,像罗大佑、李宗盛他们。广东音乐人怎么样在这里面取得突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创作观念的转变,写粤语歌我们写不过香港人,写都市化的流行歌曲,我们没有这种都市化的经验。广东音乐人首先就从本土的题材出发,有了《弯弯的月亮》。我觉得《弯弯的月亮》真正代表了岭南流行音乐创作的集大成。现在说起来广东歌,别人记得的可能就是《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和《你在他乡还好吗》,所以观念的转变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是创作题材的选择,我刚才听了前两届的优秀征集作品,我还是挺激动的。为什么?30年前,我们也像刚才那批年轻人一样站在台上领奖,也是媒体颁发给我们的。那时候的媒体最主要的是广东电台、音乐台,岭南新歌榜,广东电视台等。媒体给我们很多的鼓励,因为我们的创作反映了广东的在地经验。

第三点,我觉得是当时广东的唱片公司,他们这种造星的机制和对音乐人才的选拔,推动了我们当时的创作。很多广东的优秀歌曲,不一定是广东籍的音乐人创作的,我们有来自上海的,有来自北京的,有来自沈阳的音乐人才,因为广东对流行音乐的重视,所以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广东来,这三点我觉得造成了我们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繁荣。

离别了广东20年以后,我今年正式地回归广东乐坛。回来以后我就开始补课,我发觉广东歌坛在20年以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也有三点。

第一是可能大家都没有关注到的,广东的爵士歌曲、爵士音乐创作目前是领先于全国的。我回来以后听了大量广东的爵士歌曲,王骢的歌曲、黄韵的歌曲,还有很多年轻音乐人的歌曲,这批歌曲拥有一个特点:非常与国际接轨。因为这些创作人都是从美国、英国留学回来的音乐人,所以他们回到广州以后,有很多在从事爵士音乐的创作。我觉得这是一个引起我们关注的点,也希望你们的征集能够给爵士歌曲一些机会,像校园赛道一样。因为我听了很多广东的爵士歌曲以后,我甚至邀请了几个音乐学院的博士生,希望他们把广东的爵士音乐创作作为博士论文的题材。

第二点就是粤语歌曲创作,粤语歌曲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我觉得只有在广东和香港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推动。粤语歌曲我自己听了很多,比如说鱼蛋,还有一个叫潘德林的小伙子,我觉得他们的歌曲都已经破圈,已经走向全国了,但是恰恰没有引起我们广东歌坛的足够重视。

第三点就是校园歌曲一直都是流行歌曲的主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次能够设立校园歌曲的征集,我觉得是很大的一个突破。流行音乐永远属于年轻人,永远是他们在创造,他们在引领我们向前进。30年前我们才30岁,现在我觉得30岁的年轻人应该是成为歌坛创作的主流。希望岭南新民谣能够成为新的广东原创歌曲的阵地,能够超越岭南,走向全国。

整理:南都N视频记者 余晓宇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钟锐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