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跳6级!牛津女孩:中科大少年班的妈妈,教会了我这些

作者 蔡敏玲 2025-07-24 12:49

不久前,牛津大学数学在读博士生朱雯琪斩获全球数学大奖Leslie Fox Prize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这位3年前曾因“网络风波”而走红的深圳女孩,随获奖消息重回公众视野。3年前,南方日报、南方+曾对朱雯琪做过详细报道(详见链接:刷爆全网的牛津女孩找到了!毕业深圳名校,成长故事比小说精彩)。该报道不仅让大家如“看爽文”般走进这位传奇女孩的人生,也让大家关注到其母亲独特的教育方式。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在朱雯琪(下称“朱朱”)的成长轨迹中,这位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母亲影响深远。人们好奇:她们退学、在家自学的勇气与经验从何而来?如此“冒险”的教育决定,为何能实现“两年连跳6级”,甚至从小学直接“弯道超车”进入深圳国际交流学院读高中?普通家庭能从中借鉴什么?日前,记者再次联系朱雯琪,并通过她采访了她的母亲,了解到这位“天才妈妈”相当超前的教育方法。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全家“学霸基因”强大

妈妈和舅舅均是少年大学生

6月30日,“中国科大校友”公众号发布文章《深圳女孩朱雯琪获国际数学奖项,是科大少年班的女儿》,朱雯琪在朋友圈转发分享道:“妈妈母校写的文章,好开心,比看到新闻更开心!”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朱雯琪告诉记者,其母亲(下称朱朱妈妈)是中科大少年班84级校友,毕业后从事过教师和经商工作。来自“小县城”的朱朱妈妈,父母也是教师,弟弟同样17岁便上了大学。

“我觉得妈妈求学时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她非常自信!”朱朱说。高考前,母亲曾豪言:“我要是考不上中科大,有谁能考得上?”最后,她果然如愿考入了中科大读物理系。彼时整个物理系有60多人,而女生只有5、6个。

朱雯琪母亲 受访者 供图

朱雯琪母亲 受访者 供图

在朱朱眼中,年轻时的妈妈风风火火、勇敢自信、潮流前卫。大学期间,当同学埋头书本时,她则不断从专业外“寻找自我”:广泛阅读西方经济学、教育典籍,找来当时最流行的麦克·杰克逊和鲍勃·迪伦唱片,玩溜冰、穿喇叭裤,展现出活跃的一面。“比起待在象牙塔,她更希望经商或创业,做与现实生活更相关的事。”朱朱说。

90年代的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开全国风气之先。这样的城市气质无疑吸引着朱朱妈妈,随爱人一起来到深圳,并在此当了7年教师。

遭遇霸凌、对学校有意见?

妈妈:写意见信给校长

朱朱10岁上小学四年级时,因鼻炎挂鼻涕和不时请假,常遭同学排挤,由于成绩不佳并不受老师待见,甚至有老师将教室丢东西的责任推到她身上。朱朱向母亲大吐苦水,也提到学校的问题,如没装空调等。

朱朱妈妈没有责备女儿,反而十分理解。开导之余,她建议女儿:何不将所思所想按“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写成意见信,递给老师和校长?

朱雯琪母亲 受访者 供图

朱雯琪母亲 受访者 供图

在母亲启发下,朱朱认真写了关于装空调的建议信,有模有样地加入了“成本核算”,列出人均学费及分摊费用,论证了建议的可行性。

“现在回看,信里或许错漏不少,但那是我用心写的,提交后却石沉大海。”朱朱回忆。直到一天她上学时,几位老师拦住母亲,责备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把学校当菜园子”,而对信只字不提。朱朱妈妈见状彻底失望,她认为这不是她所期待的教育,“实在不行,我们就不读这个小学了。”一气之下,她和学校提出了退学。

退学在家,饭桌“闲聊”经济学

“学渣”变“小博士”

“最初退学,并未做好万全准备。中间是否后悔?我相信妈妈肯定有过。”谈及在家上学,朱朱表示最初的日子令她难忘。

没有老师同学,如何教学?朱朱妈妈想,若按学校大纲一节课一节课来,孩子肯定没兴趣。激发兴趣成了首要问题。

于是,最初30天,朱朱每天饭桌都有新鲜话题。母亲从服装市场回来,会讲如何用博弈论和老板“砍价”;吃冰淇淋时,边吃边问要不要再来一根,借机引出“边际效益递减”的经济学规律;父亲回家分享生意场故事,比如小企业向其公司发起“低价竞争”,提问女儿是小企业“船小好掉头”还是大企业“成本控制更优”,从而介绍“蛛网理论”。母亲也常和她打牌玩游戏,用数学理论解释为何她老输。

就这样,朱朱在有趣的饭桌话题与游戏中,日益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每学到新知识,她分享给小朋友都会引来钦佩的目光,渐渐,“学渣”成了小朋友口中的“朱博士”,“从那时起,我打破了身份认知,原来我也能很厉害。”

朱雯琪小时候 受访者 供图

朱雯琪小时候 受访者 供图

然而朱朱表示,这种方法虽难得,却非传统家庭可轻易复制。“现在,我也在回忆当时学的这些方法,尝试写下来分享到社交媒体,希望让更多人知道。”

数学和英语是学科重点

可用“心流学习法”与背单词竞赛

在朱朱妈妈看来,所有学科中,数学和英语最重要,也最需在年少时打好基础。其他学科都能在此基础上迅速补齐或随阅历自主学习。

谈及数学学习,朱朱分享了母亲两种独特方式。一是博士生导师(supervisor)方式:教新知识时,母亲会告诉她要学哪几页,让她先自己看,不懂再问,然后做习题由母亲批改,最后放手让她自己对答案自查;二是“心流学习法”:解一道题卡住时,多留20分钟,尽可能写下天马行空的想法,“任何联想都可记录,哪怕是吃冰淇淋的想法。”朱朱说,这能让你进入钻研状态。虽非每题都需钻研,但每天需有此过程。“正因妈妈这样教我,我在牛津读博感觉比一般人轻松。”

朱雯琪小时候 受访者 供图

朱雯琪小时候 受访者 供图

英语学习方面,她同样分享两个窍门。一是母亲会找很多英语访谈节目让她看,培养语感和兴趣;二是母女进行背单词竞赛。“开始我背不过她,后来每天能背的越来越多,到50甚至100个,最终赶超。”朱朱说,10岁孩子的记忆力有极强“爆发力”,在成人面前像全新待启动的兰博基尼,而成人则像用了很久的“桑塔纳”,前者只要启动的会发现跑得很快。

朱朱还透露,尽管赢了竞赛,她依然坚持背单词,展现出母亲口中所说的“能享受‘反人性’训练的品质”,让妈妈觉得很难得。“比赛后妈妈没继续背,而我会继续,可能正是这点‘坚持’,决定我走上学术道路,而妈妈选择从商。”朱朱说,“坚持”品质在科研中非常重要,即使获得菲尔茨奖的老教授,也可能依然每天7点都会到办公室思考一道题,这道题未必最难的题目,但他们会坚持做题这件事情。

如今,朱朱在学术的道路上继续耕耘,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学习榜样。她自己也表示未来希望能回到国内、回到母亲身边,为国内数学事业做贡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算算我这辈子如果在国外的话,我还能见我妈妈多少次,其实这个数字很吓人。”朱朱说道。

受访者 供图

受访者 供图

而当有人问起,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她一样遭遇学校学习的困境,是否建议他们也在家“home school”,她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不。“这条路的风险太高了,我甚至不敢想象我如果没考上深国交的话,我会否有学上。”尽管这在朱朱母亲看来,只有“小学毕业”也无妨,大不了就和她一起经商。毕竟,通往成功的大门有千百条,学历并不能够决定一切。

撰文:蔡敏玲

受访者供图

编辑 王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