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运之机,筑城市之变:十五运会广州赛区高标准打造17个精致街区

广州市规划院  2025-08-01 06:31

第十五届全运会将于今年1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作为主办城市之一,广州正以“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核心理念,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推动全运会筹备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围绕30个赛事场馆,广州赛区高标准打造了17个开放共享、以人为本、平赛结合的精致街区,带动城市动能转换、品质提升、治理增效,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实现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以全运之机,筑城市之变

回溯六运会助力天河崛起、九运会带动城市东进、亚运会焕彩国际舞台,每一场体育盛会都是托举广州转型发展、向上突破的重大机遇。2025年全运会,广州锚定“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主题,将赛事筹备与城市品质提升紧密结合,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本次全运会广州赛区聚焦老场馆焕新及场馆周边街区提升。各个老场馆紧密结合以云山珠水及新中轴线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街区的一部分,它们既是赛事承办地,更是市民日常健身的重要场所。基于赛事场馆与城市空间的密切联系,广州赛区以城市更新的手法,以赛区到街区到城区,以市民体感提升做有温度的品质提升,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打造一批精致场馆、精致赛区、精致街区。

广州市规划院作为精致街区建设的场地总师咨询单位,秉持高站位思维、高品质服务精神,在市执委会的引领下,多维度、全方位服务精致街区建设,编制了《场馆周边城市构造要素指引》,形成17个精致街区提升范围“一张图”及“一片区一策划”方案,开展全过程方案审查与技术指导,跟踪现场施工和实施效果把控,不断强化广州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

开放共享的一体街区

突破传统空间壁垒,重构城市与人的互动关系,让体育场馆与城市街区无缝衔接,打造全民共享的活力空间,助力多主体一体化建设标准的实现。

打开场馆边界

广州赛区秉持开放共享理念,打破物理与功能边界,推动场馆内外空间、品质、要素一体化,精细化提升街道空间。

天河体育中心通过打开四周450米围栏边界,破除场馆内外权属界限,将街区从“十字”轴变为“无界”全民共享体育公园,让市民不知不觉走进体育中心。保留下的围墙圆柱通过共建共治,与广美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志愿者共同创作,将艺术赋能城市空间。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拆除场馆北侧部分看台,新增连通平台衔接英雄广场,实现场馆与街区的无缝衔接,与北侧的烈士陵园形成完整的传统革命纪念轴线。

营造全宽式街角

通过营造全宽式街角广场,各个场馆街区拓宽了原有狭窄的过街慢行空间,增加过街等候区;同时,街角广场成功串联起市政人行道与场馆慢行空间,塑造慢行更友好、出行更便利的精致街区。其中,天河体育中心对多个场馆出入口进行改造,将封闭场所变为街角绿地,改造10个过街街角,共释放1150㎡街角场所。

开放林下共享空间

精细化改造活动场所,开放林下共享空间。天河体育中心在东北角封闭绿地中置入老年健身、邻里休憩、运动跑步等功能,增加公园面积约14178㎡,形成全民共享体育公园。

大学城街区则利用路侧宽敞的绿化带,在10个高校主要出入口区域建设“一校一品”口袋公园。

活化低效空间

针对利用率不足的闲置地块、消极界面以及功能衰退空间,街区改造从周边居民需求出发,对广场低效区域、废弃边角地等进行功能再生。各个街区采用微改造手法,增设口袋公园、便民服务点、健身区等小微功能,激活空间活力。

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将原南广场停车场进行活化改造,从停车场变为绿化广场,实现空间全开放,配合夜景照明,满足市民活动需求,推动场馆和街区在赛后转化为市民健身文体新地标。

全程零高差的无障碍街区

全流线无障碍

注重全流线无障碍,重点梳理出入口、环场馆、公共交通等3类无障碍空间,打造零障赛区。各街区落实全流线无障碍设计标准,对无放坡过街位进行改造,设置全宽式缘石坡道,消除残疾人坡道与路面接驳处高差,实现零高差过街。广州体育馆完善场馆外盲道系统,新铺设3166米金刚砂盲道与街区盲道无缝衔接。

天茂路过街位放坡改造前后对比

奥体街区周边道路过街无障碍放坡

广州体育馆场馆外新增金刚砂盲道

台阶变坡道

对高差做减法,将台阶改造为坡度小于1:12的无障碍坡道,两侧设置扶手,确保轮椅使用者和行动不便者能够顺畅通行,构建便捷、舒适、安全的慢行空间,让每位市民都能平等享受城市资源。

台阶改为无障碍坡道前后对比

天河体育中心街区天河北路出入口无障碍改造后

慢行友好的舒适街区

以人为本流线设计

始终将市民需求置于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流线设计理念。奥体街区、省人民体育场街区取消多处低效绿化,将原狭窄人行道拓宽至4米,实现慢行友好;天河体育中心街区拆除废弃台阶,还路于民。

奥体街区奥体南路人行道拓宽

天体街区拆除废弃台阶,还路于民

多杆合一

践行“减法去杂乱、加法强功能”理念,通过多杆合一,将路灯、标识牌、监控设备等整合为一,新增多功能集合的智慧灯杆,减少杆件数量,优化沿街界面视觉效果,释放慢行空间,营造舒适通透的街道空间。

天河体育中心多杆合一

公共设施智能化,实现精细化管理

便民公服场景

通过“嵌入式”改造,原有邻避设施转变为景观亮点。天河体育中心迁移西北角占道环卫驿站至公园绿地,使其隐身于行人流线侧林荫下;公厕外观与绿化景观协调统一,既方便使用又避免视觉突兀,实现公服设施品质升级;同步优化慢行空间组织,提升街区品质。

体育西路公共厕所迁移前后

精细要素的精品街区

精细化城市风貌构件

制定5类31项城市风貌构件指引,以标准化提升设施品质。推广金刚砂、混凝土等环保材料,助力城市绿色发展;采用预制一体化城市家具,缩短建设工期。根据流线定制弧形侧石、人行铺装材料,形成精品实施成效。通过精细化控制施工细节,实现城市风貌构件的提质、增效、降本。

金刚砂盲道与混凝土地面环保材料

转弯位侧石弧线定制

精细化施工细节把控

预制混凝土座凳

创新工艺、节俭利旧

持节俭利旧、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利用现状进行铺装改造。天河体育中心实施精致修补约2.2公里,保留40%现状人行道黄金麻铺装(约6870平方米),仅更换存在杂色、破损的铺装,节省投资成本;东门停车场以旧物利用为理念,利用原有南广场旱喷水镜石材翻新停车场地面。

最大限度利用现状进行铺装改造

旧材回用打造生态停车场

来源:广州市规划院

编辑 张晓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