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去现场观看了茂南的罗非鱼杯‘村BA’赛事,通过活动做活罗非鱼产业,可以进一步打开其知名度。”
7月31日,在茂名市茂南区罗非鱼产业发展规划及区域品牌发布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秧分道出了他对“文体+”赋能产业发展的看法。
近年来,在禅城-茂南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的助力下,不少专家学者将目光聚焦茂南罗非鱼,为其发展蓝图出谋划策。此次活动上发布了《茂名市茂南区罗非鱼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年)》(下称“规划”),明确五年内将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耕产业布局、攻克核心任务,推动茂南罗非鱼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5亿元。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全国最早引入罗非鱼种苗的地区之一,茂南正迎来罗非鱼产业的关键转型期。随着2025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启动,以及产业规划的发布,罗非鱼产业将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化全产业链模式跨越,实现“量增”到“质升”。
发布会上,茂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开荣介绍了产业“成绩单”:历经多年发展,茂南已完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现正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培育出“茂南脆罗非”等特色品种,年产值突破20亿元,产品远销欧美、非洲等地,养殖面积达4.86万亩,带动全产业链约8万从业者生计。
茂南既有国家级良种场1家、省级良种场1家,年产鱼苗9亿尾的产业基础,也面临一些挑战。产业存在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约束趋紧、基础设施老化、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
陈秧分解读规划,考虑到贸易规制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加之对我国鱼类消费潜力的考量,茂南罗非鱼产业应逐步聚焦于国内,选择“内销为主、出口为辅”的双循环发展战略。
破局资源约束
茂南区4.86万亩养殖面积一年产出4.18万吨罗非鱼,但在耕地保护政策趋严的背景下,鱼塘扩张空间已基本饱和。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将通过“三招”破解资源约束:一是推广高密度工厂化养殖,将亩产从传统模式的四五千斤提升至2万斤;二是建设5万亩标准化养殖场,配套智能增氧、自动投饵等现代化设施,使标准化养殖率从目前的17%提升至70%;三是重点发展脆肉罗非鱼等高端品种,将其养殖面积从4000亩扩至6000亩,吊水罗非养殖率提升至30%。
在茂南不少生态养殖场,池塘尾水经过沉淀池、生物滤池和生态塘三级处理后循环利用,这种模式将在未来五年推广至全区70%的养殖场。规划实施后,全区养殖尾水处理率将达70%,到2030年实现生态化综合治理率98%以上。
种苗培育领域的突破同样关键。2024年引入的广东宝路公司,其培育的种苗生长周期仅4个月,雄性率高达99.9%,两网上网率超96%。依托该企业建设的种苗研发基地,预计到2030年将实现年产优质种苗20亿尾,较目前翻倍,进一步巩固茂南作为“全国罗非鱼种苗供应基地”的地位。
延伸产业链条
罗非鱼经过切片、去骨后,鱼皮被送往胶原蛋白提取车间,鱼骨将制成钙补充剂,连鱼内脏也会提炼鱼油。这种“吃干榨净”的模式,正是规划中全产业链增值的生动实践。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将重点突破精深加工瓶颈:建设12条现代化鱼片生产线和6条冻鱼生产线,同时新增鱼粉、鱼油生产线各3条,使加工转化率从84.9%提升至90%。
更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赛道的布局——针对国内年增19%的水产预制菜市场,茂南将开发酸菜鱼、烤鱼等20余种罗非鱼预制菜品,目标是占据珠三角团餐市场30%的份额。
冷链物流短板也将得到补齐。规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罗非鱼仓储冷链中心,引入“活鱼无水运输”和气调包装技术,使产品保鲜期延长至15天以上。全区还将搭建数字化运力管理平台,到2030年实现92%的运输企业入驻,流通浪费减少85%。
重塑品牌价值
长期以来,茂南罗非鱼面临“优质不优价”的困境,普通品种养殖利润仅0.3—0.5元/斤,而同类产品在终端市场售价可达数倍。规划直指这一痛点,提出构建“茂南脆罗非”区域公用品牌体系,目标到2030年实现品牌价值超120亿元。
品牌破局的关键一步是拿下国家级地理标志。目前“茂南罗非鱼”地标认证已进入公示阶段,将与现有的“粤字号”优秀品牌形成叠加效应。在营销端,茂南计划每年举办罗非鱼文化节和美食大赛,开发6款地域特色菜品,并与京东、美团等平台合作,将电商销售额从3亿元提升至6亿元。
发布会上,北京好食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监李春霞介绍了罗非鱼品牌建设策略。茂南罗非鱼区域化公用品牌的顶层逻辑规划应聚焦于差异化与独特性。例如深入挖掘茂名罗非鱼的品质特色与文化内涵,通过创新的视觉设计,独特的品牌logo、色彩搭配与IP形象,增强品牌的记忆点与吸引力。打造差异化的品牌故事与营销策略等。
茂南罗非鱼国际市场的突破路径同样清晰。针对美国、欧盟等传统市场,将通过HACCP、BRC等认证巩固份额;针对东南亚新兴市场,则开发适合当地口味的调味鱼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提出定期发布“中国茂南罗非鱼价格指数”,借鉴潜江小龙虾的成功经验,争夺行业定价话语权。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茂南区现有罗非鱼养殖户约5000户,从事养殖人口逾1.5万人。如何让这部分群体共享产业升级红利?规划设计了多层次利益联结机制:一是组建罗非鱼产业联盟,联合养殖大户、加工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推广“订单农业”,由企业提前锁定收购价,保障农户基本收益;三是设立2500万元联农带农专项资金,对带动农户超100户的企业给予奖补。
在公馆镇的“渔业专业合作社”,渔民通过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签订协议,不仅获得了低于市场价10%的饲料供应,还能按保底价销售产品。
规划显示,到2030年全区将培育320个专业合作社、468个家庭农场,带动3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8万元。通过“双创”平台建设,还将吸引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新增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
数字赋能转型
在茂南的智慧渔业试点基地,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温、溶氧量、pH值等数据,一旦某项指标超标,系统会自动启动增氧或调水设备。这种智慧化养殖模式,未来五年将覆盖全区80%的养殖区域。
规划提出建设罗非鱼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整合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环节数据,实现“从鱼塘到餐桌”的全程溯源。依托5G和物联网技术,养殖户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投喂、监测水质,管理效率提升40%以上。更具创新性的是,平台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销售中心,通过消费数据反向指导养殖计划,减少生产盲目性。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是很多养殖户的心声。规划实施后,全区预计可减少饲料成本40%,相当于年增效益超2亿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按照规划,茂南罗非鱼到2030年全区罗非鱼全产业链产值将突破125亿元,较目前增长78%,真正实现从“一条鱼”到“一个产业”的跨越,为广东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茂南样本”。
共谋发展未来
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企业的探索尤为关键。广东宝路公司相关负责人蔡兴奇说,投资建设的865亩种苗基地,将采用四类国际标准,计划将茂南基地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种苗基因库”。
茂名供销渔业的实践则聚焦市场端,京塘农业科技发力全产业链。“有了规划指引,我们扩产更有底气。”企业代表纷纷承诺,将协同推进标准化生产,共同擦亮茂南罗非鱼品牌。
“大家用心一起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成功。”会上,禅城-茂南对口帮扶协作工作队队长、茂南区副区长陈咏周说,茂南立足区罗非鱼产业发展实际、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打造高品质鲜鱼,发展精深加工与高科技衍生品,优化资源调配,攻克养殖难题,实现高标准、健康环保地养殖高价值罗非鱼,强化产业链以提高效益,科技、文化赋能,茂南罗非鱼产业跃升一定能成。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邹玉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