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基孔肯雅热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种疾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探究竟!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最初在非洲坦桑尼亚的基孔肯雅地区被发现而得名,在当地土语中意思是“使身体弯曲”或“弯腰走路”,这个名字形象地描绘了部分患者感染后,出现严重关节疼痛而弯腰驼背的样子。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感染后与登革热症状相似,以发热、关节痛/关节炎及皮疹为主,大多数患者为轻症,对症治疗康复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该病的传播途径也与登革热相似,都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近些年在亚洲、非洲和印度洋岛屿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在我国以输入性为主。
如何防控基孔肯雅热?
同登革热一样,防控基孔肯雅热,也是一道灭“蚊” 题!
伊蚊(广东地区多为白纹伊蚊)主要喜欢在平静避光、较干净的小积水中孳生,在此提醒大家:无积水就无蚊虫,防蚊灭蚊从翻盆倒罐清积水做起,绝对是釜底抽薪!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清理孳生地
1. 清除积水翻盆倒罐、小容器垃圾,如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填平洼坑、竹洞树洞,疏通沟渠。
2. 公园、学校、园林景点的竹筒、树洞等难以清除积水的地方,可用灰沙堵塞,或对留根的竹筒,采用“十”字砍刀法,使其有裂缝不再积水。
常规防蚊
1. 在室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袖衣物和长裤,合理使用驱蚊剂或杀蚊喷雾剂。
2. 居住区域内使用蚊帐或安装纱窗,有效隔离蚊子进入。
3. 使用电蚊拍,即时击杀蚊子,且无化学污染,用起来安心。
学校应该重点注意哪些方面?
暑假期间人员流动将导致基孔肯雅热、登革热输入性疫情传播风险随之增加,为了防止相关疫情输入校园,请学校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主动报告
请暑期有疫情高发地区旅居史的师生员工,返校前主动向学校报告并进行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骨骼肌肉酸痛、皮疹、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请勿到药店自行购买退烧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并造成疫情传播。
开展校园环境整治
各学校应在学生返校前一周集中开展一次校园卫生环境大扫除,特别是8月初有学生返校的学校,应彻底清理已启用以及尚未启用的教学楼、宿舍、办公室、食堂、卫生间、操场等区域的积水,对垃圾桶、下水道、草坪的地埋式水管等易滋生蚊虫的地方进行药物消杀,应组织人员对学校周边的人行道、围墙周边、闲置空地等区域进行排查,形成校园内外一体化的防控格局,减少蚊虫从校园周边侵入校园的风险。
提升防蚊意识
学校应通过宣传栏、告示牌、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宣传普及防蚊灭蚊和卫生防病知识,督促使用蚊帐、灭蚊灯、防蚊喷雾等防护设施,提升广大师生自我防护意识。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居家防蚊灭蚊工作,如定期清理家中积水容器、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等,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防蚊意识,形成家校共育、共同防控的良好局面。
来源:珠海疾控、珠海市教育局体卫艺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