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绕花……清晨的阳光洒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中和村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的绣娘工作室,50多岁的壮族绣娘李大姐正飞针走线,寓意吉祥的图案在土布上逐渐成型。这幅凝聚着民族智慧的壮锦绣品,不仅是中和村文化传承的生动缩影,更是该村以“五大行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鲜活注脚。
如今的中和村,已从昔日的偏远小山村蝶变为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乡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刺绣作品。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刺绣作品。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绿美中和村。李炜森 摄
绿美中和村。李炜森 摄
扮靓人居环境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中和村深刻认识到,干净整洁、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是乡风文明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基本前提。为此,该村以“绣花”功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中和村的每一处变化都浸润着文明的气息。
推进村庄美化升级。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和村对照典型村培育指标补短板,规划实施中和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大革命”改造、“三线”整治等项目,加大对村庄垃圾、污水、厕所的治理力度,推进“三线”整治工作。因地制宜建设房前屋后“四小园”,利用蔬菜、果木美化村庄道路与庭院,打造兼具实用与景观价值的绿化空间。还通过清淤、除草等方式整治风水塘、河流等水系环境,增设仿木护栏,适当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让村庄水系成为“风景线”。2024年8月,中和村在清远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比三创”评比工作中位居前列。
中和村委会、包村组干部积极参与绿美植树活动。吴颖 摄
中和村委会、包村组干部积极参与绿美植树活动。吴颖 摄
提升村庄绿化水平。中和村持续推进绿美连山生态建设,扎实开展绿美乡村行动。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积极组织镇村干部职工、各村党组织、群众志愿者等150余人次参与植树活动,募集绿化资金累计2.3万元,实现“乡贤资源”向“村庄建设”高效转化。累计完成乡村绿化约8亩,种植紫荆、桃树、枫树、黄柏等苗木1500多棵。并严格落实林长巡林工作,有序开展扶正固定、管护工作和古树名木排查保护工作。今年以来,共开展巡林30次、苗木管护8次,树木成活率良好,辖区8棵古树得到妥善保护。
如今的中和村,道路干净整洁,庭院花果飘香。人居环境的蝶变,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为中和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擦亮了乡村文明的“底色”。
改造农房风貌
彰显壮乡“文明颜值”
农房风貌是乡村的“脸面”,也是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重要载体。中和村在推进乡村建设中,坚持“修旧如旧”,将壮族文化元素融入农房改造和设施建设中,让每一栋农房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出浓郁的壮乡“文明颜值”。
推动农房风貌管控提升。中和村高标准完成连片民居壮族特色外立面改造工作任务,目前已完成11个自然村、338栋壮族特色村寨外立面改造(仿古青砖、夯土风格),利用废弃砖头、河道石头等材料充分利用闲置用地、荒废田地打造“四小园”20个。各村建有文化室、篮球场、“四小园”、公厕、垃圾收集点,各村均实现村道硬底化及亮化,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目前,中和村成功创建特色村2个、示范村9个,美丽庭院3处。
完善生产生活设施。中和村已建成使用2023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覆盖11个村,建设水渠、机耕路、涵洞等设施,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完成新寨桥至高场桥2.9公里“四好农村路”扩宽工程,7个自然村开通公交,新建成3个村口候车厅,便利学生、群众出行。2025年规划建设共辰老鸭界景观台网红打卡点1处,旅游公厕1个,中和西水公路沿线安装太阳能路灯约250盏。
从错落有致的壮族特色民居,到功能完善的公共设施,中和村的农房风貌改造不仅“改”出了新颜值,更“改”出了村民的新生活。独具特色的壮乡建筑与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交相辉映,成为中和村对外展示文明形象的亮丽名片。
厚植“文明土壤”
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乡风文明的根与魂。中和村立足丰富的壮族文化资源,以非遗传承为抓手,深挖文化底蕴,让沉睡的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为乡风文明建设厚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传承民族文化根脉。聚焦壮族刺绣、壮族山歌等特色文化,该村依托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打造刺绣文化传承基地,建有产品展示、绣娘工作室等六大功能室,通过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成功申报为清远市刺绣文化协会连山分会、连山壮锦人才培训基地、连山巾帼创新创业基地。合作社专注于小三江镇县级非遗项目壮绣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巧手”60余人,以“研学培训+接订单+自创手工作品”的运营模式,通过技艺培训、研学体验等活动60余场次,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合作社还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千年壮绣技艺,与广州美院合作开发“壮绣+”文创产品,《乡村振兴》等作品入选广东工艺博物馆展览,并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同时,还与“炼物志”等国潮品牌合作,推出联名家居产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拓宽文化致富路径。嘉田锦绣专业合作社致力于推动农村妇女的创业和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合作社制作的绣品从刚开始的刺绣画,到现在已经发展有包袋、挂件、绣球、香囊、抱枕等多个品种,产品不仅在广东省内深受欢迎,还走向了全国大市场,年销售额突破20万元。绣娘们在家门口实现“带着娃、绣着花、绣出小康家”,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解决了农村妇女就业与留守儿童问题。
一根丝线连古今,千针万线绣未来。中和村通过深挖壮族刺绣文化,不仅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更让其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促进农文旅融合
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和村立足生态与民族文化双重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文明动能”。
打造乡村旅游IP。为延长非遗经济产业链,中和村盘活中和小学旧教学楼,开发壮族刺绣体验、帐篷露营、竹竿舞、农耕体验(割稻谷、挖番薯等)、篝火音乐晚会等项目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壮族文化。并联动中和水库、三江花海温泉度假旅游区、大风坑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路线,将中和村打造成为以乡村旅游、生态农业为主导一环境优美、风貌和谐的美丽宜居村。
引入龙头带动发展。中和村拓展特色种养殖,发展碧泉禾花鱼育苗产业(整合15亩鱼塘),推广“稻鱼共生”。2024年江滂村试种40余亩;推广麻竹笋种植,2025年扩种150余亩。同时积极引入新产业,以粤台农业合作为纽带,探索“黄金咖啡+牛油果”特色种植与三产融合发展路径,在中和村委会大寨村建设70亩“咖啡+牛油果”立体种植基地,完成牛油果种植540株,黄金咖啡种植4780株,全力打造牛油果、黄金咖啡种植示范基地。2025年结合美丽乡村典型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牛油果种植基地机耕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中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
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多元的“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和村通过农文旅融合,不仅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更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深耕乡村治理
点亮乡村文明“灵魂”
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基石,也是乡风文明的重要保障。中和村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通过科技赋能、积分激励、移风易俗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点亮了乡村文明的“灵魂”。
筑牢安全防线。实施“雪亮工程”点亮平安乡村,每年投1.188万元为11个村安装23个视频监控、11个乡村大喇叭,并在3个自然村接驳路段增设50多盏太阳能路灯,大大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
“小积分”兑换“大文明”。中和村积极探索“积分制”,以加枧村作为试点,将“积分爱心超市”设在中和村委会,解锁“党建+积分制+数字平台”模式,将乡村治理事务转化为数量化指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庄清洁、房前屋后卫生清洁等志愿活动。村民可以利用闲暇“积”出好习惯,自觉做好“门前三包”,维护好村道、文化室等公共场所卫生,让“分值”转变为“价值”。活动积分由村民自行在小程序上传相关对比图,审核后的积分分数累计到个人积分账户,以分定级,以奖促干,激活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内生动力,蹚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径,点燃群众参与热情,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让中和村变得更美丽,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中和村开展“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吴颖 摄
中和村开展“爱心超市”积分兑换活动。吴颖 摄
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中和村以培育文明新风为目标,精心擘画移风易俗行动蓝图。2025年以来,村里围绕“破陋习、树新风”主题,已成功举办6场沉浸式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内容涵盖婚嫁新俗、厚养薄葬、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等鲜活案例。同时利用乡村大喇叭、微信群等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同频宣传,一幅“民风淳、家风正、村风新”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中和村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接下来,中和村将继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五大行动”为笔,以壮乡文化为墨,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际,精心描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壮美画卷,书写文明赋能乡村振兴的中和新篇章,让文明之花在壮乡大地绚丽绽放。
南方+记者 黄津
通讯员 吴颖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