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办的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纪录片《珠江》展开深入研讨,对其思想内涵、艺术价值、创作水准及社会影响给予高度评价。
《珠江》是我国首部全景式展现2320公里珠江的人文纪录片,以海事为中心、商贸为主线,生动记录了珠江流域的生态和社会变迁。该片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出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
填补空白
大江大河纪录片的新篇章
自2025年11月9日至16日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来,《珠江》在业界和观众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截至11月23日20时,该片全网播放量超1.7亿次;微博相关话题在全国多地登上热搜榜,阅读量突破1亿次;跻身B站纪录片频道“热门推荐”第二位,并连续三天获首页焦点推荐。
中国广电联合会会长范卫平指出,该片是一部优秀的、现象级的、独具特色的、带有烟火气的大型人文纪录片,兼具思想教育、文化传承、艺术审美和国际传播四重价值,是“呈现改革开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珍贵纪实影像”。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该片最突出的创新在于跳出了传统江河纪录片的地理志叙事框架,实现了从地理叙事到文明叙事的升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主任梁红强调:“《珠江》全景展现出一个饱含情感,烟火气十足,生机盎然的珠江流域,以开放为铆点,在历史纵深中寻找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精神坐标,串联起中华文明中开放包容的精神基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向云驹表示,该片补充了中华文明中的海洋文明叙事,与长江、黄河共同构成了更为完整的中华文明叙事体系。
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宏看来,影片完成了关键性的主题跃升,将珠江定位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文明通道”。“它没有将自己定位为又一条内陆文明的母亲河,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珠江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文明通道。”
艺术创新
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并重
《珠江》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也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认可。影片创作了11首原创歌曲,被专家誉为“开创了崭新的听觉范式”。在视觉表达上,影片运用超高清航拍、高速摄影等技术,创造了沉浸式视觉体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冷凇认为,影片在崇高美、潮流范和烟火气三大场景中取得完美平衡。“通过一煲老火汤、江边闲坐、湿地的骑行、市场的烟火气等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气质。”
中国广电联合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捷表示,该片创新性地把珠江从被观察的舞台变成了能动的文明操作系统,实现了从描述景观到解码逻辑的叙事突破。“《珠江》第一次跳出了以往单一地理场景的描述,虽然以珠江为切入口,但并没有就珠江说珠江,而是关注它与中国、与世界的连接。”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许莹指出:“在我们表现黄河的时候,侧重点是文明源头、民族忧患;表现长江的时候,思考的是人与河的和谐共生问题;到了《珠江》,准确将视角锚定在开放、包容和未来。”
广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杨露表示:“《珠江》首播的成功是一个开始,从纪录片开始,团队要挖掘可持续、可生长、可链接的文化符号,让珠江故事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专家认为,纪录片《珠江》以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创新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艺术表达,成功填补了中国大江大河电视纪录片的空白。该片既大气磅礴又充满烟火气,不仅引发观众“同饮一江水”的情感共鸣,更展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作用,为新时代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标杆。
南方+记者 刘长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