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奇人”李春来的开拓之路

2025-11-23 13:44

文|董争臻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我和李春来老师渊源颇深,他是我滑稽创作、表演事业的良师益友。春来老师大我11岁,我们相识的时候他还在黑龙江省杂技团当演员,而我是从小被招进了沈阳军区杂技团,虽说不在一个单位,但毕竟都在东北工作。春来老师是公认的行业翘楚,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被誉为“杂技奇人”“东方金小丑”,为中国当代滑稽艺术的创作和表演作出了杰出贡献。

李春来老师出生于杂技世家,5岁就开始随父亲学艺,他的表演前期受苏联滑稽艺术的影响比较多。在苏联小丑演员波波夫的启发下,他开始练习V形软钢丝,后来凭借《滑稽软钢丝》一炮而红。他在博采众长中逐步成长,后期以精湛的技艺、独具匠心的节目编排和浑然天成的喜剧形象自成一派。1984年,他成为首个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滑稽演员,他表演的《伞衣帽》节目博得满堂喝彩。同年,他又策划举办了中国杂技界首场个人滑稽专场晚会,表演了滑稽软钢丝、滑稽车技和一些肢体滑稽节目。

1984年,由国家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滑稽表演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那次研讨会成了我们真正结识的开端。此后几年,我们经常一起参与重要演出、文化活动,包括参与央视的滑稽系列片《乐在其中》的创排等。当时,我兼任这个系列片的执行导演,春来老师与儿子李赛在北京参与了这个系列片的拍摄。

我一直把春来老师当做学习榜样和良师益友。他为中国当代滑稽艺术的开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春来老师在舞台上塑造的形象是幽默而阳光的,他摒弃了过去那些拿人的身体残疾取乐等低俗笑料和糟粕。坚持恪守中国当代滑稽艺术以杂技为本体、以人为本的体现原则,其造型独具特色、表演方式别具一格,成名之作《滑稽软钢丝》《伞衣帽》,还有他们父子同台表演的《滑稽套圈》《滑稽切砖》,以及《小丑叔叔》等节目就是“春来式滑稽”的典型代表作,为滑稽节目的创作与表演开拓出一条新路子,引领了一个时代潮流。

1995年,中国杂技家协会首次成立中国滑稽艺术委员会,我们两个都在艺术委员会中担任副主任,1998年,49岁的李春来老师表演的滑稽节目《小丑叔叔》,荣获首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滑稽比赛金奖。那段时间可以说恰逢中国当代滑稽艺术创作一个激情燃烧的鼎盛时期,众星云集,大家辈出,创作的节目不仅多而且丰富,撑起了滑稽领域的艺术高度。我始终认为,这与李春来老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是分不开的。他发自肺腑地热爱艺术事业,一直在积极探寻真正的属于中国杂技滑稽的风格与特色,孜孜不倦地钻研节目样式和表演细节,探索如何将大众喜闻乐见的幽默风趣与杂技技艺有机融合,将快乐和幸福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观众。他塑造的“小丑叔叔”形象阳光灿烂,让人倍感亲切,观众在笑逐颜开、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不禁对他以后的作品充满期待。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一个成熟的作品取得成功的典型标志。

舞台之外的李春来老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待人古道热肠,经常为大家的创作鼓励打气或是提供建议。他“艺高人胆大”,70多岁的高龄还坚持上台表演骑独轮车,坚持用他的滑稽艺术给观众带去美的愉悦、笑的欢乐。其实,对他这个年纪来讲,表演这类节目是比较危险的。暗自里我们深深地钦佩他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对舞台、对观众的热爱。他的猝然离去令人悲恸,我会将李春来老师的音容笑貌,深深地铭记在心里,继承他的遗愿,更加努力地推动中国滑稽喜剧事业向前发展,以此来寄托我们的哀思。

(受访者系著名杂技剧编剧、导演、一级演员,原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

整理:南方+记者 王涵琦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