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2025第六届横琴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周C组决赛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作为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WFIMC)与阿林克·阿格里奇基金会(AAF)双认证的国际B类赛事,本届音乐周吸引了美国茱莉亚、柯蒂斯音乐学院、柏林汉斯·艾斯勒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众多著名音乐院校青年选手同台竞技。
出生于东莞的16岁少年钟少亨,作为C组(成年组)组最年轻的参赛者,经过三轮比赛的演绎,在全球23个国家数百名青少年音乐菁英的激烈竞逐中脱颖而出,成功斩获小提琴C组第二名,这也是该组别获奖者中唯一上榜的广东选手。
此次获奖彰显了广东音乐教育的高水平,其成就不仅激励了东莞本土音乐人才成长、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更为区域音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科学备赛与“无压力”心态
为了备战此次比赛,钟少亨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系统性准备。
6月,他从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归来后,便立即投入到新曲目的练习中;7月,他赴美参加晨兴音乐桥夏令营,接受多位名师的指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8月,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他不仅加强了练习强度,还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想法和风格。
根据需兼顾经典与新作的赛事选曲规则,钟少亨与导师在首轮及决赛中,战略性选用新曲目打磨,以展现其艺术探索的广度与深度。而在第二轮比赛中,他则选择再次演绎曾经演奏过的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赛场聆听其他选手诠释后,我突然读懂了这个作品的生命力——浪漫主义时期的巅峰之作,其内在张力与情感深度,本身就是最动人的表达,无需再刻意雕琢。”他回忆道。
在比赛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不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演奏时,我会全情投入到演奏当中,跟随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他表示:“不要神化对手,年龄小反而让我更无惧。未来还有很多演出的机会,这次比赛只是成长路上的一站。”
从“被动选择”到“主动热爱”
钟少亨的音乐之路始于家庭的艺术熏陶。
自幼受学钢琴的姐姐影响,他5岁执起琴弓,在广州天河区少年宫摩星轮交响弦乐团的常任指挥——罗弦老师的启蒙下,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岁时便随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林鑫老师长期打磨技艺;后在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首席陆威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国外的演奏风格和技法。在学琴路上, 家人也给予了他莫大的陪伴和支持。
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莞少年钟少亨,对这片岭南沃土怀有深情。而东莞这座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亦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实践机会。无数次登台经历不仅淬炼了他的琴艺,更让他在琴弦与听众的共鸣中,真切触摸到音乐回馈家乡的温暖脉搏。
16岁的多元人生
课余时间,他喜欢在B站浏览大师演奏视频与学术课程,也热衷于篮球与追剧。
谈及未来,他表示,希望有更多海外深造机会,深入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古典音乐的多元表达与魅力,在跨文化的碰撞中拓展艺术视野的边界。并期待明年再次参与晨兴音乐桥夏令营,向更多老师学习。
“不要因为练习的枯燥而放弃,多听不同乐器的古典作品,跳出舒适圈才能发现音乐的魅力。”
从东莞到横琴,从练习室到国际舞台,钟少亨用小提琴架起了一座跨越年龄与国界的音乐之桥。
他表示:“未来充满变数,脚踏实地做好当下,其他的顺其自然。”
我们期待这位少年未来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奏响属于广东省新一代音乐人的精彩乐章。
撰文:郭磊 韦基礼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