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印迹园邻近公园东门,原为已闲置多年的“汉城”地块,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的旧址所在,改造总面积约为6677㎡。
通过对场地历史文化资源和广州文化公园特色的深入挖掘,采用当代建筑艺术形式再现历史情境,增设市民活动场地、展览空间、科普长廊和植物园地,完善绿化种植、灯光照明、公园标识和配套设施,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公共空间。
为深入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十三行印迹园建设项目于2024年启动。其中,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荔湾区城市更新建设项目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咨询(广州)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广州文化公园负责布展。项目于2025年10月建成并开放使用。
原址“汉城”地,今朝启新章
十三行印迹园地块原来是文化公园东侧的仿汉代宫殿建筑群“汉城”,建于20世纪80年代,曾是广州市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后随着游客渐少,空置至今已十余年。
广州文化公园的整体保护提升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区域,更好地响应群众对高品质公园的需求,文化公园开展了线上征集公众意见,市民普遍希望提升场地的生态自然、文化展示及休憩等功能。
脉承十三行,文韵再扬帆
历史研究证实,文化公园原“汉城”地块是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宝顺行、瑞行、旧英国馆、炒炒行、新英国馆等馆原址,并且存在不同时段的叠压。设计团队通过对不同时期行栈和商馆的平面、立面进行复原,并完成现场定位,找回了场地的历史记忆。
在系统梳理该地块历史脉络、场地信息、文化遗存情况的基础上,精心制定设计方案,以“十三行印迹”作为总体思路,再现了珠江历史岸线和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在建筑、园林、植物等方面的重要印迹,利用现代建筑艺术来阐释历史,实现文脉赓续。
多元新场景,焕活老街区
十三行印迹园地块位于《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挖掘展示从十三行商馆区、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岭南文物宫至广州文化公园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补充公园功能配置,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
亮点一:多维体验——叠加历史信息,多元展示文脉。
十三行印迹园利用地块内的高差形成开放式的坡地游园,形成“行栈街”“商馆墙”“东西庭”“日月坪”“紫藤苑”“怀远廊”“潮音洞”等多元主题文脉场景,打造可游、可观、可憩的全景式、多媒体、立体式公园。
位于入口处的“商馆墙”复现了十三行商馆区早期中西建筑风格混合时期的立面造型,结合北侧园路铺装和标识牌,营造了沉浸式穿越百年的文化步道。
位于中心部分的“东西庭”是东西建筑元素交汇之所,既保留了“汉城”的门楼,也复现了新英国馆的“帕拉迪奥母题”建筑立面和华南土特产交流大会拱廊等历史记忆。“日月坪”草坡则暗示了十三行的场地肌理,望楼则以十三行中的碧堂为原型进行设计。
十三行印迹园内的灯光系统也别出心裁,园内庭园灯、草地灯、泛光灯错落铺陈,宫灯长廊与鱼灯长廊交相辉映。灯影交织间,传统技艺与现代匠心共绘园景美色。
亮点二:回溯根脉——融合本土生态,出海植物回归
18世纪以来,以植物学为代表的西方博物学蓬勃发展,传教士、博物学者、“植物猎人”纷纷到中国收集植物,尤其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是中国植物输出至海外的必经之地。
十三行印迹园中的“紫藤苑”,特别选取了当年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植物种植于园内,并设置了全玻璃的“凉圃”。除了从位于西关十八甫的潘长耀花园传到海外的紫藤之外,还搭配了月季类、铁线莲类、山茶类、瑞香、蒲葵、君子兰等花木,回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
亮点三:开放共享——打开地块边界,链接古今中外。
原“汉城”地块是四周封闭的建筑院落,改造后的十三行印迹园保留了汉城原来的阙门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记忆,拆除原封闭围墙,建成展示廊道,衔接周边建筑及园路。
地块西侧为广州市重要历史建筑“水产馆”,场地利用高差在临近水产馆一侧设置草坡,让游人能从不同高度欣赏到水产馆这幢被列为001号的广州历史建筑。还可以躺在碧草坡上,仰观云卷云舒,俯察历史印迹。
而轻盈通透的钢结构和织物幕墙搭建的旧洋行立面在光的映射下亦真亦幻,将人的思绪引回当年繁盛的十三行,镶嵌着贝壳的铺地也暗示着脚下曾经的珠江滩涂。潮涨潮落间波光粼粼,恍惚间那个胸襟四海、包容天下、万商云集的历史广州又回到眼前……
小小一片十三行印迹园浓缩了从一口通商到广交会、改革开放再到当下文化复兴的历史足迹,是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体现,倾注了建设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与理解,也牵动了无数老广的回忆与乡愁,引得吴硕贤院士欣然题词:
十三行旧址,今筑小庭园。东面紫藤苑,北边商馆坛。
榕荫遮汉阙,云影蔽周轩。到此凭怀远,流连半日恬。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