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十年奋进。202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迎来建院十周年。
2015年的梅州市田家炳医院是一家以骨科、烧伤科、妇产科等西医外科闻名的综合医院,从组建成为梅州市中医医院起,到跻身“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行列。2023年,梅州市委、市政府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再搭建平台,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次从“西医强基”到“中医立本”,走出“中西融合”的跨越发展。
2025年,梅州市中医医院迎来建院10周年。受访者供图
2025年,梅州市中医医院迎来建院10周年。受访者供图
这所扎根“世界客都”的中医医院,以“中西医并重、内外科协同”的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地市级中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医底色”到“中西融合”的破局之路
走进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儿科门诊,患儿在父母的陪伴下扎针、艾灸,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感冒、咳嗽等常见病;手术室里,医务人员穿戴着专业服饰,聚精会神地为病患解除困扰。
成立十年来,梅州市中医医院始终以“西医精准诊疗+中医辨证施治”为核心,在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上实现双重突破。
“建院之初,我们是一家以西医为主的医院,中医类别医师仅有8人。”回顾十年历程,梅州市中医医院医务部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何实现从‘西医强’到‘中医特’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转变始于“人才培养”。2018年,医院联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首期“西学中”培训班,119名西医医师系统学习中医药理论与临床技能。
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受访者供图
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西学中”培训班已开展两期,覆盖全院80%的高级职称医师。“许多原本对中医持怀疑态度的西医医生,通过临床实践看到了中医的疗效,逐渐成为中西医结合的践行者。”该负责人表示。
“西学中”只是起点。医院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培养人才思路,柔性引进国医大师孙光荣、李佃贵等名医大家,设立名医工作室36个;派出数百名医护赴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等省内外顶尖机构进修;更在2023年与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地共建,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实现管理、技术、人才、科研等“七个融合”。
与此同时,梅州市中医医院开启“五大中心”建设。2018年医院先后启动胸痛、卒中、创伤、高危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建设。
2018年,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梅州首家获此资质的中医医院;2021年,综合防治卒中中心投用,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术后康复”无缝衔接机制……目前五大中心的建设已逐步成熟,快速、高效地挽救生命。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院长王锦看来,中医医院拥有西医底色,是为中医赋能。“医院坚持中西医融合、内外科融合、内治法和外治法融合,在中医传统治疗方式上进行革新,更加突出中医特色。”
医院名誉院长陈志强提出的“症病学说”,成为医院中西医融合的核心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医院逐步构建起“西医精准诊断+中医整体调理”的诊疗模式,门诊中药处方比例从建院初期的不足20%提升至2024年的60.03%,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高达94.52%。
内外科融合、中西医协同的“梅州模式”
打破学科壁垒的融合发展模式,是梅州市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核心举措。医院率先在脑病、肺病、重症医学等领域推行“中心制”改革,整合内外科资源,组建多学科团队,同时融入中医特色技术,形成中西医融合、内外科协同的诊疗体系。
内外科融合不是简单合并,而是以疾病为中心重建诊疗流程,让患者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得最及时、最合理的治疗。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肺病医疗中心,胸外科与呼吸内科共用一个护理平台,患者从诊断到手术、从术后康复到中医调理,实现一站式诊疗。
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副院长李佳殷(中)出门诊并带教。受访者供图
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副院长李佳殷(中)出门诊并带教。受访者供图
“我们收治一名肺癌患者,呼吸内科先做气管镜明确病理,胸外科评估手术,若无法手术则转入内科化疗或靶向治疗,中医全程参与调理。”医院肺病中心负责人、心胸外科主任饶新辉介绍:“这种‘平台融合’模式,让多学科诊疗从‘定期开会’变为‘随时协作’,患者平均等待时间缩短50%以上。”
在脑病中心,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的融合同样成效显著。2023年成立的脑病中心整合两个学科资源,构建起“急性期手术+恢复期康复+长期中医调理”的全周期诊疗体系。中心通过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认证,卒中患者DNT时间缩短至45分钟内。
脑病中心的融合实践颇具代表性。该中心针对脑梗患者推出“三阶诊疗方案”:急性期用西医溶栓、取栓技术挽救生命;恢复期用中医针灸、推拿改善肢体功能;后遗症期用中药膏方调理体质,配合康复训练。
“2024年我们收治脑卒中患者1800余例,其中90%采用中西医融合方案,患者平均住院日较2022年缩短3天。”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脑病中心负责人罗妙泉介绍,中心还参与了“卒中地图”建设,与梅州20家基层医院联动,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
肺病中心则在慢性疾病管理中探索融合路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西医常用支气管扩张剂,中医则强调‘扶正祛邪’。我们把两者结合,效果很明显。”饶新辉举例,68岁的张大爷患慢肺阻多年,稍动就气喘,西医团队为他调整吸入药物剂量,中医团队根据其痰湿阻肺体质,开具苏子降气汤,配合雷火灸、穴位贴敷。三个月后,张大爷的运动耐力提升,住院次数减少了。
2024年,医院整合多学科资源,持续推行内外科融合发展的诊疗模式,推行专病门诊建设,探索设立鼾症门诊、疤痕门诊、腹痛门诊、咳喘门诊、睡眠专科门诊等。
研究生跟随医生老师们查房。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研究生跟随医生老师们查房。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通过调整专科建设架构,构建中西医协同、融合发展机制,服务能力和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王锦介绍,2024年,医院中医参与治疗率达91.3%;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94.5%,已达到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满分要求。医院连续三年获“广东省中医特色优势突出单位”。
服务优化与群众认可的“惠民答卷”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实现飞速跃升,门急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大幅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DRG能力指数在2023年广东省中医医院排名中名列第八,CMI指数在广东省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排名中名列第二。
数据的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患者远赴千里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看病,并赠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患者远赴千里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看病,并赠送锦旗。受访者供图
“我父亲的肺癌手术在这里做的,术后用中药调理,恢复得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来自梅县区的患者家属刘先生激动地表示:“不用跑广州,在梅州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医疗服务,我们很放心。”
而来自厦门的刘女士,则特地跑来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治疗。“以前看肿瘤,要跑到广州、深圳,现在在梅州就能享受到省级专家的服务。”刘女士2024年被确诊为晚期肠癌肝转移,在多家医院求治无果后,慕名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肿瘤科。
挂职副院长李佳殷为她制定“中药+化疗+靶向”的融合方案,用扶正消瘤汤减轻化疗副作用。三个月后,刘女士的肿瘤缩小,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没想到梅州市中医医院,肿瘤治疗水平这么高。”出院时,刘女士特意送来锦旗,上面写着“中西医合璧,妙手仁心”。
基层群众同样感受到“中医红利”,医院的帮扶足迹遍布梅州各县(市、区)。
医院与梅县区中医医院签署了“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协议,并且与梅江区人民政府达成了共建医联体协议,对口帮扶兴宁市中医医院、蕉岭县中医医院。目前,作为牵头单位,我院已与48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合作关系,结成专科联盟9个。2025年,我院共派遣50位医务人员开展支援帮扶工作,提供了63次手术及医疗指导服务,进行了105次专家坐诊。
2024 年医院牵头组建“粤闽赣边区中医联盟”,与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中医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派遣42名专家驻点指导,帮助基层医院开展新技术28项。
“十年发展,我们最骄傲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荣誉,而是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党委书记郑青表示,2025年是医院建院十周年,也是校政共建深化之年,未来,医院继续立足中医、突出特色,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用,症病同治、疗效优先的理念,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努力争创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继续打造“粤闽赣原中央苏区高水平中医名院”,为老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从蹒跚起步到羽翼渐丰,从区域中医医疗“新秀”到“中西医融合标杆”,梅州市中医医院用十年时间证明,中医医院也可以中西医并向发展、共同进步。未来,这所扎根客都的中医医院,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前行,守护更多群众的健康。
■数说
数看梅州市中医医院十年医疗服务能力发展
一、服务体量与效率:实现数倍增长
1.门诊量:2016年年门急诊量约25.3万人次。2024年年门急诊量达到66.8万人次。
2.住院与手术服务:2016年年出院病人1.37万人次,年手术量7千台。2024年年出院病人3.5万余人次,年手术量1.6万余台。
二、诊疗能力与水平:迈向区域疑难重症救治高地
1.疑难重症救治:2016年,收治疑难病人(C型)48例,危重病人(D型)218例,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为98.64%。2024年收治疑难病人2.1万余人次,危重病人3765例。
三、 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从点缀到主线
1.中医药服务占比:2015年中医类别医师仅8名,中医药服务占比较低。2024年门诊中药处方比例60.03%,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94.52%,出院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98.29%,门诊患者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24.88%。
2.中医技术与制剂:2023年新增中药膏方17种、特色中药制剂11种,院内制剂年销售量57.28万瓶。2024年开展中医适宜技术96项,提供99种中医药临方制剂服务。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吴山(右三)边为患者看诊,边带教徒弟。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推拿科主任吴山(右三)边为患者看诊,边带教徒弟。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
■链接
梅州市中医医院十年医疗服务荣誉概览
一、 国家级认证与荣誉:实现零的突破,跻身“国家队”
1.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024年5月,外科获评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实现医院国家级重点专科零的突破。
2.国家级中心认证:胸痛中心2018年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并于2023年通过标准版再认证。卒中中心2022年通过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认证,2024年通过国家级“三级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评审。房颤中心&心衰中心,2019年通过中国房颤中心(标准版) 认证,2020年通过国家级标准版心衰中心认证,两项均于2023年通过再认证。高血压达标中心2024年成为高血压达标中心(标准版)认证单位。
3.国家级平台与荣誉:
2024年11月,获得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23年12月,荣获 “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优秀建设单位” 称号。
二、省级认证与荣誉:夯实基石,成为区域标杆
1.省级重点专科群:截至目前,拥有8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分别是妇(产)科、骨伤科、护理学、临床药学、针灸科、治未病科、肿瘤科、心血管科。
2.省级中心与平台:创伤中心2023年通过广东省二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现场评审。2023年被授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梅州工作站。2024年成为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梅州分院。2025年7月,经广东省护士协会认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专科护士教育认证项目中医学科实践基地。
3.省级综合荣誉:2018年5月,医院荣获广东省 “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荣获广东省“静脉溶栓先进单位”称号。
三、质量与管理认证:迈向精细化与国际化
2024年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评审(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认可)。
2024年通过广东省工伤康复协议机构资质现场评审。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高基源 黄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