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档案史料推介活动在广东省档案馆举行
今年10月25日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10月21日,广东省档案馆和广东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广东丘逢甲研究会、广州市丘逢甲研究会、台盟荔湾区基层委员会、蕉岭县丘逢甲陈列馆等单位,共同举办丘逢甲档案史料及台湾光复档案推介活动。
在丘逢甲档案里看珍贵的家国记忆
此次活动展示了一批珍贵的丘逢甲手稿档案。这批档案形成于1895年至1912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诗歌、文集、日记、信函四大部分,共计17册又19封,1092页,是目前已知的保存最完整的丘逢甲原始手迹集群。
据了解,丘逢甲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教育家与才华横溢的诗人。他诞生于台湾这片美丽而饱经沧桑的土地,成长于清末民族苦难深重的特殊历史时期。
甲午战争爆发打破了台海的宁静,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觊觎和肆意侵略,丘逢甲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毅然站在抗日保台的最前线。
在展示的诗稿档案中,能看到丘逢甲炽热的爱国爱乡之情;而在文集和日记中,能体会到丘逢甲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深邃思考和远见卓识。展出的信函手稿则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丘逢甲组织义军抗日保台的艰辛历程。
据了解,这批丘逢甲手稿档案基本由丘逢甲后人提供给广东省档案馆。丘逢甲曾孙、广州市丘逢甲研究会会长丘志斌告诉记者,早期由于储存条件有限,这批丘逢甲手稿档案曾受潮、被虫蛀。2002年,丘志斌之父丘应枢将档案托管到广东省档案馆,在省档案馆的保护和修复下档案得以重获新生。
这批档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们不仅是研究丘逢甲生平事迹和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和研究近代文学史、教育史、华侨史以及台湾人民抗日史的珍贵史料。
台湾光复档案是两岸同心的历史铁证
活动还推介馆藏的52件台湾光复档案,包括照片、图表、文书等多种形式,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台湾受降前准备、受降典礼、军事接收、遣返日俘日侨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场景,见证了台湾重归中国版图的重大历史时刻。
1945年8月15日上午10时,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同盟国投降。台湾、澎湖正式归还中国。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中山堂正式举办,国民政府人员、盟军代表以及台湾地方代表等共一百八十余人出席。
这次推介的档案中有一张名为《参加台湾地区受降典礼之盟军代表》的照片。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左双文教授认为这张照片历史意义重大,“这反映了当时台湾回归祖国是国际社会共同参与的行为,当时的主流国家认可并同意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经过受降典礼、军事接收后,台湾需要遣返日俘日侨将近50万人。遣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在遣返前维持好秩序,又要将他们有序运送至港口、组织遣返的船只,以确保在五个月内分期分批完成遣返。
在这次推介的档案《战俘管理处之组成及工作概要》中能清晰看到,日俘在营中有放映机、收音机观看影片,还可以收听国内国际各电台的日语新闻时事和政治演讲节目。
为了确保他们健康,营中专设卫生检查之职,确保营舍饮水、厕所、沐浴、洗衣、垃圾、污水等安全。为保证他们遣返日本后的基本生活,他们还被允许携带现金、若干食粮、日常用品等行李。遣返的每一处细节真实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礼之道,和为贵”。
广东省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让更多的人了解爱国志士丘逢甲、了解台湾重回祖国版图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及热爱和平的传统精神。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通讯员 王寒 刘雅琦
拍摄:南方+记者 姚志豪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