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人,何以不朽?
最近几天,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怀缅两位前辈,给“不朽”作出了最有力的注解——
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10月18日,巨星陨落,举国同悲。在他的合肥旧居,在清华大学布置的吊唁处,在庄严肃穆的八宝山殡仪馆,缅怀人群络绎不绝,互联网上更是哀思无数。
一位是血染台湾的“红色特工”吴石将军。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1949年至1950年台湾隐蔽战线的细节渐渐被更多人知悉,天南地北的人们涌向吴石将军的墓地、雕像、故居,致敬这位无名英雄。
从杨振宁到吴石,怀缅何以成为热潮?
(一)
伟大总是相似的。
何以杨振宁?何以吴石?何以“最该追的星”?或许可以先从两人的“不同”说起。
因颠覆传统认知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年仅35岁的杨振宁就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从此享誉全球。他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更是奠定了现代物理学基石,被盛赞“比肩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哪怕是完全不懂物理的人,也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评价中,感知这位科学巨擘的星光闪耀。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瑞典皇宫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 资料图
相较之下,吴石将军的荣耀极为“沉默”。
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吴石将军明知赴台充满危险,毅然投身“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由于海峡两岸的对峙以及隐蔽战线的特殊要求,几十年来,这位无名英雄淡出了人们视野,直至197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石故居。福州市政府官网 图
(二)
不一样的荣耀背后,是“家国共同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据杨振宁回忆,挚友邓稼先在信中如是赠言。杨振宁动情地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为了我国核武器事业,邓稼先曾隐姓埋名28载,以个人之“沉默”成就国家之荣耀。往事并不如烟,而是化成了价值坐标:无论有名“无名”,报国之心殊途同归。
是什么成就了他们?他们留下了哪些精神遗产?追寻前辈们的足迹,信仰的力量始终清晰。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为东莞理工学院师生演讲。 来源:东莞理工学院
那是杨振宁的执着,“有生应感国恩宏”。
杨振宁自小就立志科学报国。13岁,他曾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为了探究真理,他顶住“挑战整个物理学界”的压力,改写了人类对对称性问题的认知。从成为“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第一人”,到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再到81岁回到清华园任教,为科研事业发光发热……这位“归根居”的主人,把自己的一生走了一个大圈,只因那句朴素的话:“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那是吴石的笃定,“凭将一掬丹心在”。

微博@沉默的荣耀官微 图
许多观众感叹,《沉默的荣耀》是一部“早已知道结局,但仍要追下去的剧”。剧中的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更是吴石将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真实写照。身为国民党高官,他从未在组织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却因看透国民党当局的腐败,甘为中国共产党工作,冒着生命危险收集重要情报。即便在狱中遭受酷刑,也始终坚守秘密。这份舍生取义的赤胆忠魂、九死未悔的慷慨气魄,超越了个人得失,超越了党派之别。
(三)
信仰的光芒,也深植于中华文化千年基因。
精神的星空中,总有一些道德定律常思常明;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恒定价值历久弥新。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响他最深的不是物理学,而是《孟子》这本书,是2000年前孟子的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被他当作人生准则,一以贯之。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儒将吴石,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他对民族大义的坚守,对家国同圆的期盼,不正是历代中国志士仁人所孜孜以求?
“追”在心头,更在脚下。
当前,民族复兴的征程波澜壮阔,祖国统一的大潮势不可挡。从杨振宁、吴石等前辈们身上汲取精神动力,更能穿透价值迷雾,锚定人生航向,凝聚奋进力量。
当怀缅杨振宁、吴石几近“文化热”之势,这既是属于他们的荣耀,也是让所有人欣喜的“家国共同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