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火,如何照见广州的前世今生?

点解 2025-11-01 10:00

11月2日上午,全运火炬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四城同步传递。

在广州,这束火要带我们解锁一条神仙路线:

从镇海楼出发,在五羊石像前打卡古老传说,去解放路感受千年商脉,最后到海心沙拥抱珠江晚风。

这既是一场火炬接力,更是一趟穿越广州千年时光的citywalk。

穿越千年的第一把火

火炬传递首选镇海楼开场,这波操作很有深意。

这座始建于1380年的古建筑,坐落于见证无数历史风云的越秀山。

从南越王赵佗筑台、明代观音阁香火,到近代革命烽火,每个时代都在越秀山留下了专属弹幕。

而镇海楼恰如它的历史注脚,640多年来默默记录着广州的变迁。

作为广州传统中轴线的北端地标,镇海楼亲历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格局。

工匠巧借山势,将28米楼体抬升至近百米,直接锁定“城市C位”。

在冷兵器时代,这里是掌控全城的“眼睛”。

如今,它依然是读懂广州的最佳观景台。

凭栏眺望,脚下的越秀山体育场曾举办过六运会、亚运会足球赛,如今又将见证十五运的荣光。

顺山路前行,火光映亮观音山战斗遗址的石碑。

1927年,广州起义的枪声打响,起义军依托镇海楼与古城墙在此血战。

如今硝烟散尽,只余石碑静立林间。

再往前,火炬的光跃上明代古城墙,照亮老榕树与古城砖的岁月交织。

这段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遗址,与镇海楼、五仙观钟楼同为明代三大地面古迹。

接着出场的是五羊仙庭,这里可见1989年塑造的仙羊壁雕。

若觉意犹未尽,前方压轴出场的五羊石像,才是真正的主角。

这里,是广州的“精神原点”。

11米高的石像、130块花岗岩,五位仙人骑着五羊,带着金灿灿的稻穗空降,为广州点亮“永无饥荒”的永久buff。

正所谓“未看五羊,不算到广州”,它是读懂千年羊城的起点。

这把火,在短短山径上走过了六百年城墙、百年烽火、千年传说。

每一步,都踩点历史的脉搏。

老城的无限可能

火炬转入解放路

这条五公里的物理空间,瞬间切换为一条“时光隧道”。

它的前世是明清时期的大北直街、归德直街与小市街,石板路上写满了广州的商都传奇。

20世纪初,广州拆城筑路,这条贯穿南北的石板街拓宽为中华路。

1949年,解放军由此入城,广州解放。

为纪念这一历史,50年代初,中华路正式更名为解放路。

往前追溯,历史的脉络更加悠远。

早在秦汉时期,广州的城市基因就在这里编码。

广东迎宾馆里的任嚣碑刻,记录着番禺城的最初模样;

象岗山深处的南越王墓,至今还封存着岭南文明的原始密码。

唐代以后,这里成为蕃坊与古城交界的繁华地带。

2019年,解放中路出土的两千余件晚唐文物,正是当年“海丝”盛况的见证。

到了宋代,随着宋三城扩建,今解放中路一带被纳入西城,自此踏上“学霸之路”。

从南宋名臣崔与之的故居,到元代在其祠址上兴建的南海学宫,这里成为岭南文脉所系。

明代的张诩、屈大均,清末的康有为,众多名士皆出于此。

明清时期,这里的画风切回了“搞钱频道”。

归德门外昼夜喧闹,濠畔街的“香珠犀象”与小市街的“金铺林立”,共同撑起了千年商都的排面。

并且,这份“搞钱基因”一直在线。

1957年,首届广交会在解放北路旁的中苏友好大厦揭幕。

此后数十年会场虽几经搬迁,始终未离解放路视线,开启了“中国第一展”的传奇。

今日火炬所经之处,正是广州千年商贸精神传承之路。

当火炬继续前行,海珠广场在眼前展开。

这片曾历经1938年日军轰炸与1949年海珠桥被毁的双重劫难的土地,在废墟中涅槃重生:

起义路陈列馆承办了29届广交会;

86米高的广州宾馆曾是“中华第一楼”;

华侨大厦作为华南首个涉外基地,迎送四海宾朋。

广场中央的广州解放纪念像持枪捧花,基座上“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字迹熠熠生辉。

火炬继续它的旅程,驶向沿江路

新亚大酒店、爱群大厦、永安堂等地标依次亮相,讲述着从民国商埠到现代金融街的百年故事。

有人说:“走过沿江路,才算真正看过广州。”

这条长堤所承载的,不仅是城市记忆,更是广州开放包容的精神底色。

从解放路到沿江路,无人车承载着火炬,完成了一场从深厚底蕴到创新未来的隐喻。

未来的N种打开方式

当火炬传至二沙岛,广州的现代画卷徐徐展开。

首站广东体育馆这座经历亚运淬炼的“老将”,刚刚完成智慧化升级,将在十五运为女足训练保驾护航。

隔街相望的星海音乐厅如天鹅展翅,与珠江碧水相映成趣。

它与相邻的广东美术馆构成“艺术双子星”,一个奏响听觉盛宴,一个打造视觉殿堂。

火炬在此经过,完成了体育与艺术的精彩同框。

然后,火光跃上二沙岛体育公园的自发电器械,照亮了全民健身的智慧场景。

无围栏、全开放的设计,让运动真正融入生活每个角落。

火炬转向宏城公园

日前,作为十五运会重要配套活动,第32届广州园林博览会在此盛大启幕。

火炬行经海心桥,这把火在“岭南花舟”上起舞。

世界跨度最大的曲梁斜拱人行桥,以粤曲水袖为形、岭南古琴为骨,既是交通纽带,更是艺术杰作。

桥北端艺术公园在火光中展现魅力。

凭借开阔江景,这里成为拍摄广州塔的最佳机位。

草坪上放飞的风筝与空中无人机,共同描绘城市生活的诗意画面。

火炬的最后一站,回到了熟悉的海心沙

对广州人来说,这把火是“回家”也是“传承”。

十五年前,就是在这里,广州亚运会开创了“以城市为背景”的开幕式。

如今,亚运火炬塔依然矗立,赛场早已变身市民的日常空间。

竞技激情沉淀为城市温度,体育精神融入了广州的烟火气里。

一次火炬传递,阅尽羊城千年。

从古老传说到现代盛事,这条“宝藏路线”照见了广州的底蕴与活力。

现在,故事的交棒已完成,且看十五运的广州,如何续写新的传奇。

撰文:刘自如

策划:黎詠芝

来源:广州日报、南方+、广州越秀发布、广州海珠发布、广州旅游宝

编辑 尤丹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