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冒院士、自称“阮小七传人”|这能刑吗
最近,一位名叫阮少平的男子因长期假冒“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成为舆论焦点。
翻开这位“院士”的自我介绍,履历相当丰富: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品牌发展工程健康总顾问、水泊梁山阮小七第二十七代传人……
凭借这些头衔,阮少平频繁出现在全国多个活动现场站台、演讲,成为多家学校、企业、机构的座上宾。
这能刑吗?
省流版:
1.虽然时下常调侃:“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但也不能肆无忌惮,什么身份都往自己身上揽,以此获取利益和声誉。
2.如果阮少平假冒的身份中,有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便涉嫌构成招摇撞骗罪。
3.如果阮少平借虚假身份骗取高额站台费、合作费用等,可能构成诈骗罪。
全文版:
这或许刑,关键看他冒充了什么身份。
虽然时下常调侃:“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但也不能肆无忌惮,什么身份都往自己身上揽,以此获取利益和声誉。
如果阮少平所假冒的身份中,有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的工作人员),便涉嫌构成招摇撞骗罪。
对此,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仅就阮少平假冒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来看,并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果他不存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情况,但凭借虚假身份骗取站台费、合作费等高额费用,也可能构成诈骗罪。
另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以虚假身份招摇撞骗,即使其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也可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相较声讨冒牌货、将冒牌货绳之以法,我们更应反思为何会出现如此荒诞的现象。毕竟阮少平所标榜的诸多“权威”头衔,均可通过公开渠道查询求证。那些邀请阮少平出席活动的机构,是否对其进行过严格审核?是否与其存在不当利益关联?
在查清以上问题的同时,更需要人们提高警惕、严格审核,及时发现和揪出“假院士”,更需要有关部门针对性加大监管力度,及时斩断骗子造假行骗的链条。不如此,接下来还将有“阮少平”招摇撞骗,还将有此类闹剧连番上演。
统筹:祁雷 张梓望 杜玮淦
文字/出镜:南方+记者 陈嵘伟
摄像: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海报:吴颖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